买手模式转变:中国服装业缘何难轻松?
发表时间:2010-10-20     发表评论

  金秋洗去了酷暑的炎热,而对于很多中国服装人来说,可能顾不上体味秋日收获的欣喜。来自太平洋彼岸的一则消息打破了他们的平静:九月底美国众议院通过“以货币改革促公平贸易法案”,一直标榜为自由贸易的国家,将对它自认为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这不禁让世界大吃一惊。

  而另一方面,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授权免除800种包括人造纤维产品等产品进口关税,以此刺激美国制造业,欲想重回生产强国的舞台中央。

  这是一个绝妙的布局,美国一手握着资本优势,在全球打起汇率战,一手开始产业振兴计划,重启产业复兴的大幕。

  显然,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不可避免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入。就在美国“以货币改革促公平贸易法案”通过的当天,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再创新高,9月亦创出汇改以来人民币最大单月涨幅。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已成大势所趋。在过去几十年里,依靠成本优势为欧美贴牌加工的中国模式,也越来越受到市场考验。

  就如我们在《洋黑工》里所看到的,洋黑工披挂上阵,长驱直入,从珠江三角一路蔓延到长江三角洲。显然这不是企业一次新一轮的产业运动,而是重蹈覆辙的无奈选择。我们认为,这些企业不仅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中国企业很难在成本竞争的泥潭中自拨。曾有美国友人这样善意提醒中国,没有贵族气质的劳动者,怎能生产出贵族所欣赏的华丽服装?的确,包括劳工在内,设计、营销、陈列等各个环节人才的匮乏,成为中国服装业产业升级的最大障碍。

  一场人才革命到来了。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很多企业面临着库存的压力。一般来说,企业往往由设计师出创意,出设计,然后生产,并在市场进行铺货。但产品如何适应市场,如何满足消费者需要,尤其是在个性化消费日益明显的今天,只靠设计师创造无法完美地适应消费者需求。于是部分企业引用了买手。这些买手们有着天然的市场嗅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采购,并融合了市场、设计、零售等各个环节。

  然而,买手模式的转变,对于制造大国的中国来说,显得并不轻松。首先是企业老板观念的变化,只有企业老板认识到买手的重要性,并引发一场企业组织内部改革的时候,才能实现企业买手模式的变革。

  同样的,《人才管理》,探讨了人才模块化管理的相关环节,而《人才是产业提升动力源》,提出了探寻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和设计师要与市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实,很多尝试都已开始,并出现了一次创新繁荣。广州百货业涌动“分拆潮”;国产运动品牌加速“农村包围城市”;凡客“中毒”,网友热情地交出了自己的体验;再发力的IBAC,不再简单地引进品牌,而在中国尝试“汉化”——这都来自于人才的力量。

  海尔老总张瑞敏曾说过,他们第一客户不是消费者,而是员工。因为员工,才是服务消费的最大动力。

  因此,我们企业家首先要做的是,服务好我们第一上帝。

  那就是我们的员工。

稿件来源:服装界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