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是应对通胀关键
发表时间:2011-01-26    作者:卢铮 发表评论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日前撰文指出,为应对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2),中国已采取加息、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综合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等价格和数量型工具,但这些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窄。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是应对美QE2的关键。

  易纲指出,QE2的出台加速了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资金涌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本币升值、资产价格上涨及通胀水平提高的压力。

  他表示,为应对此局面,中国采取了多种手段。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引导作用,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二是综合运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票据等数量型对冲工具,抑制流动性过剩。2010年以来已连续七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自2003年4月开始发行央行票据算起,大规模对冲操作已持续八年。截至2010年9月末,对冲率([存款准备金余额+央行票据余额]/外汇占款余额)约80%。三是加强外汇管理,坚决打击“热钱”流入。2010年11月初,外汇局启动跨境资金异常流入应急预案,加强对银行综合结售汇头寸管理,严格出口收结汇和银行短期外债管理,强化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结汇管理,严格依法加大对违规银行的处罚。

  易纲称,这些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发挥作用空间越来越窄。比如提高利率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也吸引了“热钱”的流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历史高点;资本管制的方法短期虽然有效,但长期实行效果会减弱,而且容易影响正常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要有效应对当前的不利局面,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刻不容缓。

  他指出,我国通胀压力的根源在于经常账户顺差过大。过大的顺差造成货币升值的压力,而为缓解升值压力,央行被迫在市场上购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虽然进行了大规模对冲操作,但市场流动性仍非常充裕,引发通胀预期。易纲认为,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改变出口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可有效减少经常账户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顺差可通过加强“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管制,积极扩大进口,来促进贸易不平衡状况的改善。减顺差的重点不是压出口,而是增加进口。

  易纲建议,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力争在2011年,继续扩大内需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适当上调工资和社会保障水平,严格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大力推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减少贸易顺差或经常项目顺差,适当调控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稿件来源:中国证券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