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紧缺将持续 发展纱锭须谨慎——河南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建言棉纺发展
“近些年来,棉价周期波动,尤其是2010年9月至11月中旬,棉价疯涨,最高突破30000元/吨。不可否认,去年棉价暴涨的确有大量游资炒作的成分,但主要是纺织企业刚性需求的拉动。”河南省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李书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了他的观点。
棉价大涨大跌对纺织企业、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都造成了极大危害。纺织企业不敢报价,不敢接大单长单,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棉价的大幅波动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受到冲击最大的首先是中小纺织企业。李书勤分析认为,棉花在高位运行,最根本的问题是棉花资源紧缺,否则也炒作不起来。造成国内棉花供需矛盾有诸多因素。以河南为例,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1978年918万亩,1990年1234万亩,1992年最高达到1872万亩,2010年700万亩,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一是受政策体制的影响。由于粮棉争地的矛盾,国家从1996年开始采取限制棉花发展的政策,导致除新疆外的各主要产棉省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减少。二是受国际竞争环境的影响。入世后,外棉大量涌入,国内棉花销售困难,棉价一路下跌。2001年皮棉价格跌至8000元/吨,棉农积极性再次受挫,种植面积又一次下滑。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纺织品出口受阻,产能压缩,棉花市场低迷,棉价下跌,河南棉花生产继续萎缩。四是种棉劳动强度大,收益低。棉花生产从4月到10月,需要植苗、施肥、打药、摘花等,全靠人力劳作。前两年,种棉每亩纯收入只有500元左右,粮棉比价差距拉大,农民不愿种棉花。五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全省农村外出务工近2000万人,在家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老年、妇女和体弱多病者,不能满足棉田管理的需要,棉花种植减少势在必然。六是棉花市场运行状态不稳,波动频繁。七是灾害频发,种棉风险大。
这些年,国内棉花产量逐年减少,而纱锭规模迅猛扩大。一方面棉花资源供应在减少,另一方面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在增加。这样,更加剧了棉花的紧缺。河南年产纱396万吨,按60%的用棉比例来算,需用棉238万吨,而目前全省的棉花产量只有40万吨,中间缺口198万吨,需要用进口棉或新疆棉来弥补。这样,对进口棉的依存度很高,受制于人,风险很大。
稳定棉花生产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参考粮棉比价和棉花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根据国内外棉花市场供需状况,对棉农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提高种棉补贴,调动棉农种棉积极性,加大棉花生产投资,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加强对棉花产业的宏观调控,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的监管,抑制过度投机和炒作行为,打击非法交易,保持市场平稳;及时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平抑棉价。
在李书勤看来,棉花紧缺的趋势一时难以改变,也许会持续相当时间。因此,他建议棉纺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纱锭需持谨慎态度。应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向高产高效、高档次、差异化发展。
棉价大涨大跌对纺织企业、棉花加工企业和棉农都造成了极大危害。纺织企业不敢报价,不敢接大单长单,严重影响了纺织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同时,棉价的大幅波动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受到冲击最大的首先是中小纺织企业。李书勤分析认为,棉花在高位运行,最根本的问题是棉花资源紧缺,否则也炒作不起来。造成国内棉花供需矛盾有诸多因素。以河南为例,近年来,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1978年918万亩,1990年1234万亩,1992年最高达到1872万亩,2010年700万亩,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
棉花种植面积大幅萎缩,一是受政策体制的影响。由于粮棉争地的矛盾,国家从1996年开始采取限制棉花发展的政策,导致除新疆外的各主要产棉省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减少。二是受国际竞争环境的影响。入世后,外棉大量涌入,国内棉花销售困难,棉价一路下跌。2001年皮棉价格跌至8000元/吨,棉农积极性再次受挫,种植面积又一次下滑。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纺织品出口受阻,产能压缩,棉花市场低迷,棉价下跌,河南棉花生产继续萎缩。四是种棉劳动强度大,收益低。棉花生产从4月到10月,需要植苗、施肥、打药、摘花等,全靠人力劳作。前两年,种棉每亩纯收入只有500元左右,粮棉比价差距拉大,农民不愿种棉花。五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全省农村外出务工近2000万人,在家从事棉花生产的多为老年、妇女和体弱多病者,不能满足棉田管理的需要,棉花种植减少势在必然。六是棉花市场运行状态不稳,波动频繁。七是灾害频发,种棉风险大。
这些年,国内棉花产量逐年减少,而纱锭规模迅猛扩大。一方面棉花资源供应在减少,另一方面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在增加。这样,更加剧了棉花的紧缺。河南年产纱396万吨,按60%的用棉比例来算,需用棉238万吨,而目前全省的棉花产量只有40万吨,中间缺口198万吨,需要用进口棉或新疆棉来弥补。这样,对进口棉的依存度很高,受制于人,风险很大。
稳定棉花生产是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参考粮棉比价和棉花与其他商品的比价,根据国内外棉花市场供需状况,对棉农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制度;提高种棉补贴,调动棉农种棉积极性,加大棉花生产投资,提高棉花单产和品质;加强对棉花产业的宏观调控,加强农产品期货和电子交易的监管,抑制过度投机和炒作行为,打击非法交易,保持市场平稳;及时发放棉花进口配额,平抑棉价。
在李书勤看来,棉花紧缺的趋势一时难以改变,也许会持续相当时间。因此,他建议棉纺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纱锭需持谨慎态度。应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向高产高效、高档次、差异化发展。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现在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