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距如此之大——解读卡尔丹顿身披中国服装品牌的“国际化”之惑
发表时间:2011-03-30     发表评论

  日前浏览网页,偶见“中国国际时装周”完美落幕字样,颇感好奇。笔者不是服装圈的,不知道中国啥时候也有了“国际”时装周。于是,怀着对时尚的热爱和一点猎奇心,点开了那个标题。

  虽然有着较强的心理准备,但当那些凌乱的材质、蹩脚的裁剪、臃肿的搭配包裹着模特们略显稚嫩的表情一股脑呈现在眼前时,失望还是打心底油然而生——没想到中国时装与欧洲的差距居然比足球还大。

  我们的时装周不如国际上的潮,这对于普通老百姓似乎没什么影响,但对于服装界却是个大问题。说的学术点,就是我国服装品牌国际化程度的问题。那么何为国际化?对于经历了30余年改革开放洗礼的中国人来讲,大概第一反应就是:走出去,请进来。

  然而,国际化不是简单的走出去,更不是盲目的请进来。远销亚非欧,却屡屡遭受民间烧鞋城和政府反倾销的温州鞋不是国际化;为国际大牌做生产商,赚取微薄加工费的粤闽浙服装厂更不是国际化。在笔者看来,国际化就是要在思想意识上与国际接轨,而不是形式上的走出去或请进来。对于服装品牌来说,国际化就意味着从设计理念开始,在产品品质、终端销售及视觉传播等一系列品牌运营方面的行为遵循国际行业的系统规则,灵感和创意全球化,只有这样才能打造真正的国际化品牌。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到了不久前焦点访谈报道的那个卡尔丹顿。按央视的说法,这个中国企业在意大利注册品牌,却没有在意大利开店,而是在国内销售,违背了我国鼓励企业在国外注册商标的宗旨,是个十足的国产品牌。这里笔者无意讨论该品牌的出身,只是想说一下国际化的问题。在央视看来,卡尔丹顿必定还不如那些温州鞋——好歹人家也是走出去赚外汇了呀。但在笔者看来,以卡尔丹顿为代表的一批所谓的“假洋品牌”,却正是服装国际化的真正实践者。他们想方设法按照国际品牌的传播手段和运营模式包装自己,不正是品牌国际化的实际体现么?

  我们经常感慨国际大牌的奢华,感慨我们与国际化的差距,但我们可曾想过,这样的差距并不产生在设计、生产或视觉营销上,而是产生在最基本的认识上。国际大牌之所以卖得贵,并不是由于其产品的质量、售后服务或店面装修,而是其品牌宣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符合其受众消费者的价值观。也就是说,我之所以穿ARMANI,是因为穿了它符合我对自身价值或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不是它很出名。想那个卡尔丹顿,如果不是遵循了正确的品牌发展理念,仅凭一个洋名字,又怎能在高端市场屹立十几年不倒?

  服装品牌的“国际化”之惑背后,是整个国家之惑。改革开放已经33年,我们的国际化之路在哪里?吃巴西烤肉,看美国大片,我们的生活已相当国际化,但思想呢?

稿件来源:中国经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