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四年前关于PX的论说会屡次被放大,为什么科学的声音会淹没于漫天流言之中。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公众,都还没有做好和谐共生的准备,而PX只是公众化工恐惧的一个出口。
从厦门PX事件到大连福佳PX事件,国内反对PX项目的浪潮此起彼伏。最近,国家五部委展开全国PX安全环保大检查。借此机会,南方周末联合腾讯、新浪、搜狐发起万人PX认知调研活动,同时派遣记者辗转多地,遍访专家,探究曾经的PX事件风暴眼,制作了一份民间版“PX体检报告”。
为什么一个四年前关于PX的论说会屡次被放大,为什么科学的声音会淹没于漫天流言之中,在中国石化产业高速发展之下,无论政府、企业还是公众,都还没有做好和谐共生的准备,而PX只是公众化工恐惧的一个出口。
一封来自南京的紧急求援信
2011年,PX,这个学名叫做对二甲苯的寻常化工品,成为一个热闹却又高度敏感的字眼。
2011年8月15日,就在大连反对福佳大化PX声浪骤然加大的第二天,南京金陵石化向中石化总部和南京市政府发出紧急求援信,称最近网络舆情异常,请求支招。
此刻,PX正如幽灵般在网络游荡。PX剧毒、高致癌、距离最近的商业楼盘只有三四公里、一旦泄漏大家都会不孕不育、一个定时炸弹、整个长三角全毁灭、比大连还惊悚、散步去……种种惊悚标签附着在金陵石化的PX项目上。
不惟南京,成都、洛阳、青岛等地,凡有PX处必有恐慌蔓延滋长。有网友注意到,如果你在腾讯微博中搜索“PX”,结果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搜索结果未予显示”,而搜索“XP”,结果却是一大堆相关内容。
2011年11月4日起,南方周末联合腾讯、新浪、搜狐发起公众对PX认知度的网络调查,截至11月9日,短短六天,参与者逾两万。其中,逾四成网民认为PX是“剧毒、高致癌物”,认为PX是“低毒,与汽油同一级别”的比例不足一成。
这一结果,多少是四年前厦门PX事件中公众对PX的认知的翻版。
PX究竟为何物?是否值得公众如此恐慌?事实上,过去的四年里,中国“反PX派”和“挺PX派”的较量从未止歇。
如果把当下中国PX的异动看作是一次“蝴蝶效应”,厦门无疑就是当年蝴蝶扇动翅膀的地方。然而,四年后,当南方周末记者再次回到这个地方,却发现这个曾经的风暴眼出奇安静。
厦门事件中的核心人物——领衔的厦大教授和意见领袖、厦门的环保局长、最早抗议的海沧业主代表、小鱼论坛的管理员们大都已归于安静。
而大力支持PX上马的各地政府部门也出奇一致地统一了步调。南方周末记者曾就此致函国家发改委以及四川、江苏、青岛等多省市的发改、环保、安监等部门,截至发稿,均避而不答。福佳大化、金陵石化、腾龙芳烃(漳州)等PX生产厂家亦以敏感为由婉拒采访。
然而,吊诡的是,这些PX项目均正大光明。中国国际咨询公司石化化工处处长郭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国现在运行的共计13套PX装置全部是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经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的,除青岛丽东化工外,其他在程序上没有任何问题。
“一边是院士,一边是政府,你说信谁?”
项目合法合规,却又遮遮掩掩,苦衷从何而来?南方周末记者遍查资料发现,自厦门PX事件之后,“有毒论”和“距离论”始终困扰PX项目。
其中,有毒论始自2007年。当年两会,中科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赵玉芬为代表的105位政协委员联名发起《关于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的议案》,该议案第一次提出“PX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之说。
2007年3月15日,经《中国青年报》的报道,PX致癌信息首次通过大众传媒传达给公众。此后,吉林双苯厂爆炸被引入媒体讨论、胎儿致畸率之说开始出现。
“危险化学品、高致癌物、致畸”,这是“反PX派”的发起者就PX毒性所传递出的全部信息。在此后的传播之中,这些信息被不断放大的同时,剧毒、畸形儿、白血病、秒杀、原子弹等令人更加毛骨悚然的标签也一起贴到了PX头上。于今看来,这些标签或许在科学性上并不能经得起推敲。
科学松鼠会志愿者、天津理工大学环境生物学博士白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查阅化学品的安全信息通常有两个渠道,即世卫组织编写的国际化学品安全卡片(ICSC)和国际化学品生产销售企业通用的材料安全数据表(MSDS)。
在ICSC中,PX的长期或反复接触的影响包括使皮肤脱脂,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或听力有影响,可能对人类生殖或发育造成毒性,并不具有硫化氢那样瞬间致死的能量,而汽油则被界定为“可能是人类致癌物”。查阅MSDS则发现,PX的危险级别与汽油相当,为第三类易燃液体。
此外,国际癌症机构IARC对包含PX在内的整个二甲苯类的评估结果表明,PX致癌性证据尚不足。IARC是评估化学品致癌的权威机构。
争议的焦点不惟毒性。“联苯厂存在特别重大的安全性隐患,是不能靠近城市的,至少要建立在100公里以外,城市才能算安全。”2007年3月17日,赵玉芬在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如是说。
此后,“100公里”的防护距离被当作是“国际组织规定”或者“国际惯例”成为反PX派的利器。然而,此说难觅出处。在南方周末的网络调研中,仍有近三成的民众认为PX应建在100公里之外。
事实上,支持派亦曾做出过辟谣的尝试。在厦门事件刚发酵不久,厦门日报就曾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刊登过辟谣的文章,然而,辟谣者的身份是厦门的环保局长和腾龙芳烃的总经理。
厦门事件后的第二年,2009年7月,大连市环保局亦曾通过官方网站就福佳大化PX项目的环保安全做出说明,但支持派的声音仍旧消弭于无形。
“民意太亢奋了,反对PX被视作英雄,支持PX则会被视为阶级敌人。”厦门绿十字环保志愿者中心负责人马天南如是回忆当年场景。
“一边是中科院院士,一边是政府,你说民众能相信谁呢?”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周志家说。
神秘的短信 扩散的幽灵
事隔四年,2010年8月,台风“梅花”冲毁了福佳大化的防波堤,一个栖身于大连市区21公里之外的PX项目揭开面纱。
剧毒、致癌、100公里等论调沉渣再起。与厦门事件不同的是,这一次没有了意见领袖的导引,亦无科学声音的正面回击,借助于微博这个新工具,恐慌再次插上翅膀——“这种巨毒化工品一生产,大连意味着放了一颗原子弹,大连人民以后的生活将在白血病、畸形儿中度过。”
“按国际惯例,PX建厂应该离城市100公里以外,而大连的PX离大连仅20多公里。”
熟悉厦门事件的人会发现,此说并不陌生。马天南回忆,在2007年5月20日左右,厦门人都曾接到过包含了上述类似内容的神秘短信,只不过是把厦门换成了大连。
如今,究竟谁是短信的首发者不得而知,但这些经过过滤和夸大的流言却在四年里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在南京市民黄乃海状告栖霞环保局的起诉书里,在青岛、成都、茂名、台州等地反对PX的网络论坛里,在媒体报道里,类似的表述无处不在。
而支持PX的地方政府,在这场舆论争夺战里一直没有夺过话筒。“环评公示不过是请几个熟人吃吃瓜子,如何能让公众信服?”而删帖封堵舆论的做法更是令公信力尽失,据马天南回忆,厦门“散步”之前,当地小鱼论坛的管理员们一度“删帖删到手软”。
厦门腾龙芳烃确定迁建漳州之后,漳州市即组织民众外出参观PX项目、邀请专家进行科普讲座,但政府敏感的神经仍旧紧绷。
曾受邀赴漳州讲座的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教授级高工曹坚说,曾有当地领导授意他,“你就告诉他们PX没毒,反正他们也不知道。”更令他感到不安的是,一场针对700人的讲座,竟然没有任何人举手发言。
“PX需要讨论。”曹坚说。
而大连只不过是将厦门事件复制了一遍。大连环保人士唐在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早在厦门事件甫一发生之时,大连民间就有对PX的零星质疑。
在南京,“南京大学的教授们也曾经提出过反对意见。”黄乃海说。
“现在一提PX,动辄是群体性事件。”面对现实,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白雪松非常无奈。
为了平息不必要的争议,从事了二十余年芳烃装置设计的曹坚开始要求同事不要在项目报告里出现PX的字眼,“叫芳烃或者对二甲苯公众就没有那么敏感”。
一些地方政府新上马的PX项目干脆更名为“重大石化项目”或者“炼化一体项目”,而浙江台州即将上马的中石油石化项目则出于担心民意掣肘直接删除了原计划240万吨的PX项目。
化工恐慌症困局
没有了PX,一个炼化项目就可以越过民意这道坎?事实上,反PX之潮的出现,并非如此简单。
厦门事件之前,PX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40年。近40年里,安然无事,从未出现过大的事故,从未引起过民众争议。
中国PX界一直有PX“事关穿衣吃饭”的说法。这源于服装面料有70%都是化纤的,而化纤的主要构成物质就是PX作为原料生产的聚酯涤纶。
“一万吨芳烃生产的聚酯化纤面料,抵得上15万亩棉田的棉花。”二十年前就涉足PX生产装置设计的曹坚说,中国PX最早可追溯至1972年,毛泽东曾亲自圈定了上海金山和辽宁辽阳为基地,进口两套PX装置。对世界纺织品出口第一的中国而言,PX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显示,“十一五”时期,中国的PX产业呈现了井喷式增长的神话。2005年,中国PX的产能仅为269万吨,而到2010年,却达到814万吨,首次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中国石化工业高速发展的背后,不论政府、企业还是公众,显然都还没有做好和谐共生的准备。
南方周末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在政府看来动辄可以拉动几十甚至上百亿的PX项目,却有近五成的公众认为不应上马,对政府上马PX项目的印象大多是“埋头苦干,只做不说”。而公众最为关切的环评,却被大多数人视作只是“遮遮掩掩走过场”。
“对集体有益的项目如若具有负外部性就会导致居民的反抗。”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周志家说,尤其在一些高危高污染项目上存在一种“邻避效应”,没有人想把这些项目建在自家门口。
“所谓毒性,只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PX只是公众化工恐惧的一个出口。”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艾南山说。
对石化企业而言,也许要学习如何善待自己的邻居。位于得克萨斯州Baytown的美国埃克森-美孚的经验是,除了为当地的学校等机构捐款,还敞开大门让公众参观,让员工深入社区做义工,在定期发放给公众的社区通讯里,会提醒大家如何防火、飓风来临的时候怎么保护自己。
两年前,一位在厦门PX事件中的核心人士参观了台湾宜兰的环保局和垃圾焚烧厂,“完全颠覆了我对垃圾焚烧厂的看法”。
焚烧厂和环保局位于同一座大楼,焚烧炉就在边上50米内。闻不到一点点臭味,见不到一点点垃圾。焚烧厂和环保局每天对居民开放,有茶点有录像,也有科普教育。“如果把垃圾焚烧厂办到这个份上,没有人要去示威抵抗的。”
显然,对争议中的中国PX而言,也是如此。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