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吉时已到?
发表时间:2012-02-02    作者:范媛 发表评论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潮迭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动了一轮中国海外投资热潮,到2009年中国海外投资数额跃居全球第二,2011年,并购活跃度和并购金额更是创下六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清科研究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在清科研究中心研究范围内,2011年中国并购市场共完成1157起并购交易,披露价格的985起并购交易总金额达到669.18亿美元。与2010年完成的622起案例相比,同比增长高达86.0%,并购金额同比增长92.3%。

  2012年伊始,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海外并购就连下两城。继三一重工(600031)收购德国混凝土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后,同为国内工程机械行业龙头的柳工昨日公告称,以人民币3.35亿元和偿还调减负债的方式,最终敲定对波兰HSW工程机械业务单元项目的收购。

  与中国企业对收购欧洲工业的浓厚兴趣相比,2011年全球并购市场相对冷清。由于市场参与者们担心欧债危机可能会阻碍全球经济在2012年的复苏,更多持有充裕现金的企业均倾向于推迟重大收购行动。信贷紧缩、欧债危机危及欧元区的生存以及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将全球并购活动拖至最低谷。

  据彭博资讯统计显示,2011年第四季度,全球企业并购总规模环比骤降16%,至4571亿美元,创下自2010年中期以来的最低水平。

  良辰吉时

  王松奇: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是个机遇,外汇储备多,通过企业出去后对资源类的产业,抓住最有利的机会进行投资,这是一个好机会。对时机的问题有不同的判断是正确的,什么时候都有不同的看法。

  张世国:全球化发展到今天,欧美经济体和中国经济体的走向不一样,虽然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内在需求正在释放,而欧美国家的全球化进入了调整阶段,像欧、美、日都处于调整收缩的状态,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从状态、并购和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很多方面都不一样,所以这是个很自然的现象,全球市场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规律叠加,他们之间有差异性,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是一个对于并购包括其他领域的一个真实反映,我认为问题主要在这里。

  马宇:从商务部的统计数字上看,海外并购的数字一直是有高低起伏的。2008年、2009年的时候是下降的,这两年又上升了,2011年是个高峰,但还没有到2007年的高峰。我们国家跟他们的发展阶段不一样,并购的领域也不一样,我们并购的大都是在传统产业领域,能源、资源和传统的制造业,在去年的并购里面也是制造业比较多,这个确实是不一定跟国外的吻合。国外的并购并不是在这一块,主要是在金融领域和高科技领域。我国的绝大多数行业处于低水平竞争状态,行业集中度非常低,所以需要利用并购等手段来整合行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对中国企业来说,现在确实是个比较好的时机。

  经验教训

  王松奇:失败的案例多,是因为中国的企业没有经验,再就是国外的相关法律以及对并购对象国的一些情况也不是十分了解,第三就是我们并购主体的素质实际上是比较低的,以国有企业为主,所以出现了好多失败的案例。像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他们的海外经验应该说是很充分了,并购失败的案例也很多,这很正常,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

  张世国:并购是国际化比较快速的一种方法,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带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和资源的重新配置,同时中国的国际化又面临体制的约束、经验不足的约束等,这些原因导致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有些不适应。今后的并购一个是要把握机遇,并购的机遇和风险管理要有效结合起来,使更多的企业在低风险中把握全球化的机会。另外就是在并购之前要锻炼自己的团队,并购是一个方面,并购之后的管理以及并购项目后的整合,使并购资产能够形成有效的竞争力,特别是使之具有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这里面有很多的功课要做,包括我们的文化和全球文化的融合,中国企业在这一方面面临的挑战比较大。

  马宇:我们不要总是说去指导这些企业该怎么做,其实他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该怎么做。从这些失败的案例看,对外并购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国企病”,国内的国有企业管理都没搞好。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我国一共掀起过几次对外投资的高潮,结果都是血本无归,这和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不无关系。由于“中国特色”的原因,中国的海外投资实际上险阻重重。即使是很好的项目,别人能赚钱, 我们不见得能;别人都很难做好的事情,我们更只有望洋兴叹了。这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体制使然。对民企的海外投资严加管制,反而让正常的民企海外并购难以进行。其实,民营企业开始走出去的时候也是什么都不知道,但失败一次,下次他就知道了,因为钱是自己的。但国有企业不行,就是失败一百次也不知道。这也是我反复说的一个问题,应该管住国有企业,多鼓励和放开民营企业走出去。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