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关注国人降低假名牌需求 分析称系心态转变
发表时间:2012-02-16    作者:林晨音/尹晓琳 发表评论

  美国《华尔街日报》昨日报道说,就在中国政府加大力度打击仿冒伪造产品的同时,中国消费者已表现出对地道产品的胃口日增,九成以上中青年女性说,如果拿个冒牌包出门会感到很尴尬。

  报道采访了中国的一位消费者刘文忠(音)。他在位于北京人气最旺的商业区的一家NorthFace运动装备商店购买了一双雪地靴和抓绒帽衫。这花掉了他约1500元钱,而这个价格大约是街上仿制品价格的五倍。

  刘文忠说,购买真货和假货的区别就在于购买之后的感觉。今年36岁的刘文忠经营着一家光纤技术销售企业,每月有15000元的稳定收入。他说,穿着货真价实的名牌,感觉很骄傲。

  文章分析说,尽管名牌产品的山寨版仍然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买得到,但从刘文忠的话中能够看出,曾经热衷于从不法渠道购买商品的中国消费者的购物心态正在发生改变。

  该文还援引中国市场研究集团去年进行的一项调查称,年龄在28到35岁的中国女性中,有95%的人认为拿着假的名牌手袋让人感到难堪。

  人们对假名牌的需求也下降了,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2010年,只有15%的消费者愿意买仿冒的服装或是皮具,这一比例低于2008年的31%。

  分析:态度转变体现消费理性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今天上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者的这种转变体现出他们变得越来越理性。

  “以前是虚荣心作祟,非要买假名牌,但实际上有损自己的形象。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鉴别产品的能力也上升了,为了面子,买正品的人也越来越多,品牌意识也上升了。”他说。此外,夏学銮表示,另一方面,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也越来越尊重产品的知识产权。

  刺激外企加大在华投资

  这种变化为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助力。耐克、哥伦比亚、化妆品品牌资生堂以及North Face的母公司威富集团等零售品牌纷纷在中国较为偏僻的城市开店。

  许多零售商通过开展店内特惠等活动吸引购物者进店消费,一些品牌还采取了诸如特殊包装之类的措施来使正品和假货区别开来。

  多家服装公司表示,消费者态度的转变是其加大在华投资的一个原因。耐克上个月说,该公司计划在上海建一个园区,以扩大业务并在2015年前使销售额增至40亿美元。

  中国一直在努力加大打假力度。2010年,中国发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行动,主要打击对象是东南沿海省份的软件、汽车部件、手机和食品。

  20年前,哥伦比亚开始在中国生产服装。随着消费者对假货态度的转变,加之屡次的打假活动,中国如今是该公司最大的市场之一。

  2004年,该公司开始在华销售产品,如今其产品在中国的600多家商场和专卖店都有售。

稿件来源:法制晚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