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鞋业调查:信心与责任让他们坚守
发表时间:2012-03-08 发表评论
尽管从数据上来看,温岭鞋业的产值在增长,但这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利润空间变薄。
温岭做鞋的企业家有的转产,有的离开。昔日泽国镇鞋业的“四大金刚”——宝利特、奥利莱、浙诺尔、五洲,如今,五洲收缩战略,渐泯于众人,奥利莱干脆将原厂房出租,转投卫浴行业。
有人放慢了转型升级的脚步或者干脆不再做鞋,但更多的人没有放弃。坚守的企业家说,他们的选择不是逐利,而是“苏武牧羊”式的责任。
坚守的底气
一条业内的老段子,也许能说明问题:一名推销员奉命拓展市场,来到某个岛国,发现这里的居民全都是光着脚走路,他沮丧地给总部写信:“这里没有穿鞋的习惯。”另一名推销员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他兴奋地报告:“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市场。”
温岭的鞋企决策者们,就是那个善于发现市场的后者。也正是对产业的充分认知和信心,让大多数企业家选择了坚守。
在采访中,台州浙诺尔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明标和浙江卓凌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建勇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朝阳产业。在他们看来,鞋业没有走到头,还是朝阳产业。盛建勇说:“每个人都要穿鞋,每双鞋都会穿破,鞋业的市场是无限的。”林明标则用数据来说话:“德国人一年换12双鞋,中国人一年换2双鞋。”
过去5年中,鞋类产品内销激增,人均鞋类消费量几乎翻了一番,增长到每人2双到2.5双。预计中国在未来15年中GDP将翻一番,这一发展趋势将使人均鞋类消费量上升到至少每人3.5双。2024年中国的鞋类产品年销售量将达到50亿到60亿双。
除了可喜的预计数据,更多的信心来自对形势的判断。“经济不景气,对温岭鞋的销量没影响,反而销路变好。”盛建勇分析说,这一事实说明,经济形势不好,消费者更青睐于低价位的温岭鞋。
留下来,做下去,还源于一份企业家的责任感。“要稳定的收入很简单,把厂房租掉就可以了,但我不会放弃主业。”“放工的广播一响,看到数以千计的工人下班,这就是企业家最大的成功。”林明标告诉记者,除了继续做大做强主业,他正在筹备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扶持一些小型鞋企。
做实业的信心
外贸低潮、用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甚至是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偏爱,种种因素压缩着鞋业的生存空间。不过,企业家还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踏踏实实做实业,企业不会垮。
盛建勇创办的卓凌鞋业,近几年来,产值都达到一个亿。“以前生产400万双产值1亿元,去年生产300万双产值1.2亿元,今年目标,生产280万双产值更高。
尽管我的数量降下来了,可质量上去了,产值不断提升。”盛建勇说,企业发展有切合实际的定位,实力就会增强。
盛建勇另一个身份是温岭鞋革业商会会长,在他看来,温岭鞋业至今坚挺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企业家仍在坚守。他接触的企业家中,有风光一时最终失败的,也有转行其他产业,兜兜转转三五年后,最终还是回来做鞋的。
所有的教训汇成一个简单的道理:天酬实业,强市之下,实业稳健;弱市之下,实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做实业,养活的不仅是自己,还为产业上下游带来了生机。
夏念伍是台州正标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面对招工难,他想了一个“招”,走出温岭,在仙居横溪等地设立了分发点,把踏鞋帮、做串花等手工活分发到家庭妇女手中。“闲在家的老婆婆,领回材料串串珠花,每天也能有超过20元的收入。制鞋业带动弱势群体及第三产业的力量不可小觑。”夏念伍说。
在温岭横峰街道、泽国镇等,鞋厂周边的餐饮、住宿、网吧等消费市场总是很热闹。此外,遍布街头的鞋料销售商店,收入同样不菲。
鞋老板们有这样一个共识:产业越大,产业链越长,那么身处其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越强。产、供、销,每一条线上都有企业,危机来临时,抱团存活的几率大。
令企业家们暖心的是,党委政府正在向他们释放出利好的信号。2月13日,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在走访联系企业时提出,要通过组团服务,立足坚守实业,扶持一批企业再上新台阶。今年春节刚过,温岭市委书记周先苗就前往大溪、泽国等地,专题调研鞋业转型升级,并要求当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切实解决企业难题。“政府重视实业,这给了我们做下去的信心。”泽国镇一名鞋企老板说。
谁来接好班子
唯一令坚守者感到迷茫的大概就是企业的传承问题。
“办鞋企,很苦。要是形势分析不对,可能一年下来,赚的钱还不如厂房出租的收入高。”这是诸多企业家的共识。
所以,一些企业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子女接班。“当初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现在自己创造的财富,能让孩子们衣食无忧,自然不希望他们再如自己这样操心,经营着这份又脏又累的生意。”这是横峰街道一家鞋厂负责人的想法,这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
林明标今年已经51岁了,他给自己定的人生规划是再做十几年鞋子。之后,自己的产业怎么办?林明标有过犹豫。“原来想让孩子接班,现在不这么想了。”他给接班人列出了三个条件:要喜欢这个行业、品德要好、要有经营方面的能力。
林明标属于“顺其自然”派。其他的企业家或多或少都在纠结,自己退了后,谁来接好班子?
当然,在众多的鞋企中,也有一些传承到第二代,如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宝利特鞋业,第一代创始人开始把接力棒传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年纪不轻的企业家,也已尝试着请来职业经理人专门管理企业。
不管是选择何种接班方式,早已成熟了的温岭鞋企第一代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打算。
温岭做鞋的企业家有的转产,有的离开。昔日泽国镇鞋业的“四大金刚”——宝利特、奥利莱、浙诺尔、五洲,如今,五洲收缩战略,渐泯于众人,奥利莱干脆将原厂房出租,转投卫浴行业。
有人放慢了转型升级的脚步或者干脆不再做鞋,但更多的人没有放弃。坚守的企业家说,他们的选择不是逐利,而是“苏武牧羊”式的责任。
坚守的底气
一条业内的老段子,也许能说明问题:一名推销员奉命拓展市场,来到某个岛国,发现这里的居民全都是光着脚走路,他沮丧地给总部写信:“这里没有穿鞋的习惯。”另一名推销员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他兴奋地报告:“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市场。”
温岭的鞋企决策者们,就是那个善于发现市场的后者。也正是对产业的充分认知和信心,让大多数企业家选择了坚守。
在采访中,台州浙诺尔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明标和浙江卓凌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盛建勇不约而同提到一个词:朝阳产业。在他们看来,鞋业没有走到头,还是朝阳产业。盛建勇说:“每个人都要穿鞋,每双鞋都会穿破,鞋业的市场是无限的。”林明标则用数据来说话:“德国人一年换12双鞋,中国人一年换2双鞋。”
过去5年中,鞋类产品内销激增,人均鞋类消费量几乎翻了一番,增长到每人2双到2.5双。预计中国在未来15年中GDP将翻一番,这一发展趋势将使人均鞋类消费量上升到至少每人3.5双。2024年中国的鞋类产品年销售量将达到50亿到60亿双。
除了可喜的预计数据,更多的信心来自对形势的判断。“经济不景气,对温岭鞋的销量没影响,反而销路变好。”盛建勇分析说,这一事实说明,经济形势不好,消费者更青睐于低价位的温岭鞋。
留下来,做下去,还源于一份企业家的责任感。“要稳定的收入很简单,把厂房租掉就可以了,但我不会放弃主业。”“放工的广播一响,看到数以千计的工人下班,这就是企业家最大的成功。”林明标告诉记者,除了继续做大做强主业,他正在筹备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打算通过这种方式扶持一些小型鞋企。
做实业的信心
外贸低潮、用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甚至是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偏爱,种种因素压缩着鞋业的生存空间。不过,企业家还是充满信心,他们认为踏踏实实做实业,企业不会垮。
盛建勇创办的卓凌鞋业,近几年来,产值都达到一个亿。“以前生产400万双产值1亿元,去年生产300万双产值1.2亿元,今年目标,生产280万双产值更高。
尽管我的数量降下来了,可质量上去了,产值不断提升。”盛建勇说,企业发展有切合实际的定位,实力就会增强。
盛建勇另一个身份是温岭鞋革业商会会长,在他看来,温岭鞋业至今坚挺的原因,就是大多数企业家仍在坚守。他接触的企业家中,有风光一时最终失败的,也有转行其他产业,兜兜转转三五年后,最终还是回来做鞋的。
所有的教训汇成一个简单的道理:天酬实业,强市之下,实业稳健;弱市之下,实业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做实业,养活的不仅是自己,还为产业上下游带来了生机。
夏念伍是台州正标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面对招工难,他想了一个“招”,走出温岭,在仙居横溪等地设立了分发点,把踏鞋帮、做串花等手工活分发到家庭妇女手中。“闲在家的老婆婆,领回材料串串珠花,每天也能有超过20元的收入。制鞋业带动弱势群体及第三产业的力量不可小觑。”夏念伍说。
在温岭横峰街道、泽国镇等,鞋厂周边的餐饮、住宿、网吧等消费市场总是很热闹。此外,遍布街头的鞋料销售商店,收入同样不菲。
鞋老板们有这样一个共识:产业越大,产业链越长,那么身处其中的企业生存能力也越强。产、供、销,每一条线上都有企业,危机来临时,抱团存活的几率大。
令企业家们暖心的是,党委政府正在向他们释放出利好的信号。2月13日,台州市委书记陈铁雄在走访联系企业时提出,要通过组团服务,立足坚守实业,扶持一批企业再上新台阶。今年春节刚过,温岭市委书记周先苗就前往大溪、泽国等地,专题调研鞋业转型升级,并要求当地各部门积极配合,切实解决企业难题。“政府重视实业,这给了我们做下去的信心。”泽国镇一名鞋企老板说。
谁来接好班子
唯一令坚守者感到迷茫的大概就是企业的传承问题。
“办鞋企,很苦。要是形势分析不对,可能一年下来,赚的钱还不如厂房出租的收入高。”这是诸多企业家的共识。
所以,一些企业家,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子女接班。“当初办企业,就是为了赚钱,让家人生活得更好,现在自己创造的财富,能让孩子们衣食无忧,自然不希望他们再如自己这样操心,经营着这份又脏又累的生意。”这是横峰街道一家鞋厂负责人的想法,这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想法。
林明标今年已经51岁了,他给自己定的人生规划是再做十几年鞋子。之后,自己的产业怎么办?林明标有过犹豫。“原来想让孩子接班,现在不这么想了。”他给接班人列出了三个条件:要喜欢这个行业、品德要好、要有经营方面的能力。
林明标属于“顺其自然”派。其他的企业家或多或少都在纠结,自己退了后,谁来接好班子?
当然,在众多的鞋企中,也有一些传承到第二代,如中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宝利特鞋业,第一代创始人开始把接力棒传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年纪不轻的企业家,也已尝试着请来职业经理人专门管理企业。
不管是选择何种接班方式,早已成熟了的温岭鞋企第一代企业家都有自己的打算。
稿件来源:台州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