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11届广交会上,《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发现,因欧美市场复苏乏力,导致外贸出口订单未有什么改观,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下滑态势可能仍会延续。这也许会有利于缓解自2005年以来的“用工荒”难题,企业用工趋向稳定,降低了工人流动性。供需双方市场性质的变化,或许就会带来就业机会降低下的工人“低工资、低预期”等低层次就业问题。
订单下滑缓解“用工荒”
眼下,本届广交会已进入第三期。这届广交会召开的背景,是欧美经济复苏乏力、全球市场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截至目前,海外采购商到会数量稳定而成交意愿则不强。这是我国参展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普遍感受。
广州市怡和艺品贸易有限公司销售经理伍世欢说,今年一季度,公司销往欧美市场的铁制工艺品订单减少了近15%。中国机电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广交会一期累计出口成交1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5%,其中欧美市场订单量分别下降了30%到41%。订单少直接导致部分企业和行业用工需求大幅下滑,一些企业还选择了通过裁减人员“瘦身过冬”。
一些公司则通过“自然流失”方式减少人手,降低成本。浙江木艺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关凌云说,公司现有500多名工人,每年的流失率为20%到30%,在同行业里,这个比例算是相对较小的。“我们今年和明年都不打算招人。按照估计,今年的订单会减少30%左右,而工人的流失率也在30%左右,这样基本能实现工人与订单的平衡。”
在此状况下,有的企业认为,由于订单量今年全年都不太可能快速回升,其直接影响就是企业用工需求仍会处于下降状态,自2005年前后开始的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就我们企业来说,眼下没有用工的问题。”关凌云说,由于订单数量下降,公司的工人将可能会有一部分回流到原籍。估计过了4月份,一些工厂的用工还会下降。
春节后本刊记者在珠三角用工集中的东莞、深圳、广州等地调研时已发现,虽然节后企业用工缺口短期放大,但企业用工已经“不荒”。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士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根据春节前调研和企业反映,春运结束时广东地区企业员工返岗率将达到90%左右,预计企业用工缺口在节后的短期内将比较突出,缺口峰值可能达80万至100万人次,但元宵节后全省市场整体求人倍率将逐步回落至1.1或以下,用工缺口将得到缓解。
许多企业的感受也印证了这一点。东莞伟隆手袋皮具制品厂的招聘人员吴胜群说,年年都说招工难,但实际上都还是能招到工人的,过了元宵之后工人们就会陆续回来。广州市番禺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办公室表示,根据调查,番禺区各镇(街)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招工难”现象,但企业用工仍然较稳定。原因主要是经济转型升级后技工缺口增大,“供少需多”,而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则因劳动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工资较低且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竞争力较低,招工就面临工人不愿来的压力。
“低水平就业”状态
企业反馈信息显示,在用工稳定的表面背后,是不少工人处在低工资、低预期的低水平就业状态。这种状态会潜藏某些隐忧。
“出口形势不好,现在的工人反而比以前稳定了。”江苏中江集团海外贸易分公司总经理祁沁午说。他分析认为,工人流失率高的时候通常是大多企业订单都繁忙的时候。企业间还相互挖工人。许多企业现在订单都少,企业不会“抢工人”,而工人除了有一技之长的,要想找一份好工作也不容易,因此工人就不随便换工作了。
稳下来的背后,是受企业经营状况影响,工人处在低工资水平状态的现实。上海新昌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彬说,以他所在企业为例,工人正常的工资水平是3000元,现在因为工厂开工不足,工人的工资也受到影响,从原来的3000多元大幅下降到现在的1000多元。“现在的订单也是不够工人做的,可我们不能把工人全部裁了,因为担心有订单时找不到人做。只能用基本工资养着。而工人也愿意。因为,他们很难找到新工作了。”余彬说。福建、广东、浙江等地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负责人也表示,这种情况具有一定普遍性。
不少参加广交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负责人承认,当前这种低水平就业下的劳资关系风险也会加大。福建龙岩联美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可光说,今年以来公司用工减少,工资也下降。“现在物价都在涨,可没有订单,企业很难,工资很难涨,有的还只能下跌。工人是很焦急的,大家也明白企业情况,知道是不得已的,可长时间都没有好转的话,工人肯定受不了。这也给企业造成很大压力,稍有风吹草动就容易引发争议、纠纷。劳动部门、工会应当关注这些情况,帮我们出出主意,看看怎么应对。”
订单短小散伴生“日薪市场”
本刊记者在广交会上采访了解到,伴随订单不稳定,珠三角、长三角一些基层地区和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以零散化、“游击化”用工为特征的“日薪市场”。这在满足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出口用工需求的同时,也会蕴藏劳资关系风险。
一些受访企业表示,国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使客户也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造成订单零碎且不稳定。这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不小的冲击。“没有订单时,企业不可能一直养着大批工人等订单,养不起;可大量订单突然来时,企业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有单可做,忧的是一下子没有足够的人来做,以致误了合同工期。”由此,催生出“有单时能干活,干完活拿钱走人,不需要企业养”的用工需求。
现在有的新生代工人似乎也愿意这样的方式:不进工厂,不用受上班的束缚,而且是现钱到手,痛快。没钱了,工作几天;花完了,再去找工作。
在本届广交会上,有的企业用“工厂做一单换一拨人,工人干一票换个地方”来形容这种用工模式。生产基地曾位于浙江的上海一生活用品有限公司营销负责人就说,他们企业用工近200人,其中相当比例就是由“包工头”带来的工人组成。“由于‘就业队’主要来自于河南,去年企业干脆搬到了河南。”一些广东企业用当地语言“炒更”来形容这种用工形态。
广州新塘的一家制衣厂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订单日益短小散,企业不愿意增加无单下日常维系负担,一般都在获得订单后采取日薪方式临时雇用工人,有的时候这种“日薪市场”工人能占到企业用工的六七成。
这种情况还称不上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用工的主流,但却受到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竞争力在削弱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类企业的认可。广东省皮具行业协会负责人说“有企业愿意做,主要是图个方便。”但他表示:“日薪市场”其实对企业长远发展并不利,不仅不利于扩大生产,产品质量也不容易保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薪市场”不规范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并不罕见。一家企业坦承,由于企业现阶段主要依靠包工头拉来的工人队伍,“合同是和包工头签的,由他再分配,公司不再跟工人单独签合同”。在“日薪市场”较为发达的广州新塘镇,一些二十几岁年龄的“打工者”说,自己干一天拿一天钱,劳动合同、养老保险统统没有,“也想不了这么长远”。
关凌云说,“日薪市场”看似是两方情愿的市场现象,但还是容易对劳动者权益构成损害,对企业长远也不利。有长远眼光的企业不应该依赖这种模式,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这种用工形式的监查力度,防范劳动就业的风险。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