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业危机:首尾夹击的苦恼
发表时间:2012-06-01    作者:张永法 发表评论

  现在纺织企业普遍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去年是经济数字好看、收入感觉不好,今年是收入感觉不好、经济数字也不好”,目前纺织市场的艰难状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要严重。其原因就是在金融危机时,各国针对各自情况下了挽救本国经济的“猛药”,4年过后药力已渐渐消退,后续的调整手段又无法立即见效,造成全球市场的需求乏力。

  反观国内市场,财政紧缩、市场通胀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上涨、纺织品消费低迷和人民币汇率走高等因素,造成了纺织企业订单的减少和利润的大幅降低。在这些情况未得到有效缓解时,新的不确定因素又不断出现,进一步加重了纺织行业前行的困难。

  从国际市场看,美国与韩国、墨西哥等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些国家的纺织品输出在关税大幅度降低的优势下,获得了巨大的市场先机,这是国内纺织企业望尘莫及的。原本国内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以物美价廉著称,现在这一优势已风光不在。这是其一。其二,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能够获得更廉价的原料。有消息称,韩国从美国进口的棉花价格每吨比从中国进口的棉花低2000元左右。其三,在全球纺织机械四大进口国中,孟加拉国的设备先进程度决不低于我国,而棉纱价格却远低于我国。为弥补国内市场不足,我国每年还要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进口大量棉纱。而我国执行了几十年的棉花滑准税,使纺织企业的原料成本增加,纺织行业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

  从国内市场看,2011年春节过后,我国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了财政紧缩政策,到了去年下半年,其作用完全体现出来。一时间,纺织企业流动资金和订单大量减少。一些棉纺织企业反映,企业上半年还能得到一定数量的现金支付,到了下半年就只有少量的承兑汇票了。尽管承兑汇票在变现的过程中又存在时间、操作上的诸多问题,但在一些纺织企业看来,今年能拿到承兑汇票就实属不易了,至于说现金需求,简直不敢奢望。

  尽管国内外的各种因素影响着我国的纺织业,但我国纺织工业产能持续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沿海地区的产能陆续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产能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我国纺织工业潜在的危机。

  从需求端看,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导致国际市场订单量削减。从供应端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普遍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致使2011年成为纺织业原料危机最严重的一年。正是由于遭遇产业链首尾夹击,许多企业坦言:“2012年面临的困难要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尽管困难重重,增速放缓,但纺织业由“产能扩张”向“价值增长”、由“依赖出口”向“内外兼顾”逐步转型的脚步却加快了,这或许是纺织工业调整的必经阶段。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