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纺织业低迷使国内棉花政策制定者左右为难
发表时间:2012-06-04     发表评论

    对于棉花市场而言,在承受外围压力之外,还有自身难以言表的各种难处。首先是全球下游纺织消费疲弱,导致库存高企。

    对于产销和库存数据的预测,美国农业部和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各有不同统计口径,但观点基本一致。

    美国农业部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连续多次在月度供需报告中对库存数据做了比较大的上调。2月供需报告中对全球库存1323.2万吨的预测,调整到3月报告中的1356.9万吨,再到4月供需报告中的1438.6万吨。

    其中,4月报告中主要将印度的期初库存上调76.2万吨。5月份的供需报告继续上调全球棉花的期末库存,下调棉花消费量。中国的库存消费比高达68.4%,多次调整过后,美国农业部对2011/2012年度全球消费预测前后相差250万吨,其将中国消费量调减120万吨至900万吨出头。

    由于中国去年启动的棉价保护政策,导致大量外棉向国内集中,中国国内库存问题更甚。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则预测今年中国库存达到500万吨,同比翻倍还多,但全球其它国家地区库存增加14%左右,为810万吨。

    低迷的国内纺织需求和高位的库存数据,使国内政策制定者左右为难。

    一方面,进口棉贴水情况从去年就开始了,并一直持续到目前。内外价差高达数千元,中国进口放量。发放不发放进口配额,是一个令国家头痛的问题。

    发放配额,外棉价格获得稳定支持,那从去年开始的国家政策价格保护的就不仅仅是国内棉农,大量的进口使得中国出钱出力成了经济低迷下全球棉农的救世主。

    这笔生意,怎么算都是吃亏的。大量的进口库存,如果能运转起来,经历一段时间高成本的消化,始终也能回归向下游消费转移。

    但问题是,低迷的下游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机会,就像哑巴吃黄连一般,收进如此多的棉花,日后如何消化也是个问题。如不发放配额,国内纺织企业使用成本高的棉花,面对人力资源更为廉价的主要竞争对手如东南亚等国,国内企业也是吃亏。

    更不用提别国如采用零关税或其它支持进口棉花的措施,使企业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进而拉大我国与其它国家棉纺成本的差距了。对农民的收储承诺,政府不能失信。一边是棉农收益,一边是纺织企业的利益,恐怕难以两全其美。

稿件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