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表时间:2012-07-16     发表评论

各设区市经贸委(经委、经发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经发局:

    为推动我省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发挥纺织工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我委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编制了《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现予印发实施。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2012年7月4日

 

 

 

 


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二О一二年七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第三章  “十二五”重点任务

一、提高行业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建设纺织新兴产业

三、构建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提升专业园区

四、加大实施品牌质量战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五、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推进可持续发展

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集群做大做强

七、扩大内需市场,开拓多元化出口渠道

八、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第四章  “十二五”重点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

一、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

二、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

三、新型纺织装备制造业

四、面料、服装产品的深加工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二、支持纺织重大项目建设

三、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四、用好金融支持政策

五、进一步优化贸易环境

六、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前  言

 

纺织工业作为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镇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纺织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度,市场活力和行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全面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纺织工业由大到强的重要时期。《福建省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工信部《 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福建省“十二五”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规划》,提出“十二五”全省纺织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突出了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重点内容,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产业的建设,促进福建纺织强省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   “十一五”回顾和“十二五”形势

 

一、“十一五”回顾

(一)规模总量、经济效益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省纺织工业快速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2691家,就业人数70.11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655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20.1%,比2005年增长1.5倍,占全省工业总产值12%,纺织经济总量多年保持全国第五位。2010年全年出口创汇总额达到116.42亿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9.5%。利税总额203亿元,年均增长31.3%。

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化纤206.15万吨,“十一五”年均增长24.07%,占全国第3位;纱184.18万吨,年均增长23.3%,占第5位;布31.2亿米,年均增长9.16%,占第7位;印染布39.12亿米,年均增长19.14%,占第5位;非织造布10.56万吨,增长14.41%,占第5位;服装29.23亿件,增长29.13%,占第5位。2010年与 2005年比较,化纤增长1.94倍,纱1.85倍,布0.55倍,印染布1.4倍,非织造布0.95倍,服装2.59倍。

(二)结构调整产业集聚步伐加快

化纤、棉纺织、服装等行业发展进一步成为全省纺织工业的主要支撑;“十一五”期间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耗量的比例达到70︰17︰13左右,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化纤常规单一产品现象有所改变,化纤差别化率从“十五”的30%提高达到50%。

行业区域分布发生变化,纺织产业从福、泉、厦等沿海地区向全省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进程加快。产业集群效应增强,全省已被授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的有:晋江、长乐、永安等3个“中国纺织基地市”;石狮“休闲服装名城”、石狮丰泽“童装名城”、尤溪“革基布名城”;以西裤、运动服装、内衣、休闲装、童装、织造、经编、花边、辅料等的12个“特色名镇”。

(三)自主创新能力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涤纶、锦纶、氨纶等化纤差别化水平不断提升,竹纤维产业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功能性面料、产业用纺织品、时尚服装等研发能力明显提高,部分细旦化纤面料、Cooldry针织面料、水刺医卫材料、非织造过滤材料、经编产业用布、纺织机械等的开发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十一五”期间,全行业共有1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科学进步奖等奖项,其中“印染废水大通量膜处理及回用技术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高导湿涤纶纤维及成品关头技术集成开辟”获国家科学技术提高二等奖,“Cooldry导湿快干新产品”获中国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35个。20家企业被授予中国纺织各专业的技术开发中心或开发基地。

纺织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工艺技术装备更新速度加快,生产效率稳步提高。化纤聚合、纺丝直体融纺、后加工以及棉纺、织造、染整、非织造、服装加工等新型设备生产线等大量增加,棉纺织“三无一精”比重不断提高,无卷化率达到30%,纱线无接头率比例50%,精梳纱线15%,织造无梭率85%。全行业60%的企业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0%化纤装备和15%棉纺装备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全员人均创工业总产值达到37.65万元,比2005年增长1倍。

(四)品牌建设、企业做大做强出现新成效

全省纺织服装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培育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化纤、纱线、面料以及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品牌,部分企业已从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和创意转型,初步在特色集群地区形成了一批设计创意园区,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产品内销和出口加工中,一批化纤、纱线、面料、辅料等中间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市场认可。至2010年,全行业(包括制鞋业)共有“中国驰名商品”36项,“福建名牌”180项,“福建著名商标”249项。

一批化纤、棉纺、织造、染整、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等行业的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全行业已出现产值超“百亿”的企业集团1个,超50亿的企业10个。

(五)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取得新进展

纺织业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能源、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降低污染物排放中采取一系列措施。差别化直纺和新型纺丝冷却技术在化纤行业普遍应用;高效短流程印染前处理技术在机织物、针织物上得到推广;废水余热回收、中水回用、丝光淡碱回收、少水一浴染色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正在加大应用;印染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推广的技术改造以及染整集群地区污染物集中处理、降低排放工程已初见成效。纺织纤维再利用、聚酯废料再开发技术不断升级,以可再生、可降解的竹浆粕等为原料的新型粘胶纤维正在形成产业化。

二、“十二五”面临形势

(一)发展的机遇

当前,国际市场将从金融危机中缓慢复苏,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消费将更加趋于理性。美、欧、日三大发达经济体仍将是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潜力将进一步释放,将有利于我国纺织工业开拓多元化市场。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为纺织工业开创新的消费领域和新的市场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纺织产业格局将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具有优势的先进技术、高端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研发设计能力等呈现出向新兴经济体加速转移的趋势,我省纺织工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升级,在吸收新技术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有条件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经济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纺织品服装的支出也随着增长,其增长空间巨大。随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必将推动服装消费市场加速增长。随着纺织工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产品创新所引领的绿色、低碳、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将进一步挖掘出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高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高端纺织技术装备制造、部分产业用纺织品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成部分,将得到较快发展。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扩大纺织产品在交通、新能源、医疗卫生、安全防护、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全面推进,必将给我省纺织工业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机会。

(二)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我国纺织工业面临发达国家在产业链高端、发展中国家在产业链低端的双重竞争。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品牌和供应链整合的优势,占据着市场的主动地位。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已成为我国纺织产业中低端产品的竞争对象。受人民币升值、劳动法实施、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与一些新兴国家比较已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这也造成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此外,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国际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也给纺织工业平稳运行带来较大挑战。

从国内看,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受劳动环境和待遇的制约,纺织工业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日趋严重,东部地区劳力短缺更加明显。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对纺织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提出更高要求。福建纺织工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高技术纤维、纺织深加工和新型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自主品牌建设步伐滞后,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产业价值链形势紧迫;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先进技术推广和技术改造工作有待加强;同质化重复建设现象依然存在,区域布局调整和优化的任务繁重;企业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第二章  “十二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求,坚持以构建低碳绿色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和两化融合为重要支撑,以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完善价值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重要着力点,建设大型区域化纺织专业园区,发展纺织大型专业化市场和流通体系,培育纺织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发展化纤差别化和生物质新材料、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纺织品深加工,推进棉纺织、针织、印染后整理、服装、纺织机械等产业的改造与升级,为推进福建纺织强省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目标

(一)行业保持稳步发展。“十二五”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年均分别增长13.5%、16%、13%;“十二五”末分别达5000亿元、1700亿元、1000亿元。全社会就业人数保持在100万人。

主要产品产量:“十二五”化纤、纱、布、印染布、非织造布、服装等主要产品年均增长分别为13%、10%、12%、9%、19%、13%; “十二五”末产量分别达到380万吨、300万吨、55亿米、60亿米、25万吨、55亿件。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至“十二五”末,服装、家纺、产业用三大类终端产品纤维消费量的比例由“十一五”末的70︰17︰13左右调整至2015年的55︰20︰25;化纤差别化率由2010 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65%以上;新产品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品种更加丰富,内销比重逐步提高,满足高中低不同消费层次需求;全省纺织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至“十二五”末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集团)超8家、50亿元的超30家,发展壮大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

(三)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至“十二五”末,增加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全省总数达到5家;增加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全省总数达到40家;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创工业总产值53.56万元,比2010年增长42.26%。企业技术创新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1.5%以上。掌握一批高新技术纤维开发应用和棉纺、化纤、服装和纺织机械等行业后加工制造先进核心技术,主流工艺、技术和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四)品牌和信息化建设实现新突破。产品质量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能力明显增强。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1-2个,形成国内市场认知度较高的知名品牌30个,创“福建名牌”100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品牌企业5家,提高品牌产品出口的比重;大中型企业全面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电子信息化平台,推广电子数据处理以及电子CAD/CAM辅助系统等,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能耗在线监测体系。

(五)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上新台阶。纺织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不断提高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

 

专栏1:“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十二五”纺织工业发展的主要指标

指标

2010年

2015年

年均年

增长(%)

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亿元)

2639.65

5000

13.5

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亿元)

756.70

1700

16

出口交货值(规模以上)(亿元)

519.75

1000

13.98

利税总额

287.00

600

15.89

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比重(%)

 

70:17:13

55:20:25

〔-15、+3、+12〕

化纤差别化率(%)

50

65

〔+15〕

人均创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万元)

37.65

53.56

〔+16〕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规模以上)(%)

 

>1.5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

20

〔20〕

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

-

20

〔2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

30

〔30〕

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

 

10

〔10〕

注:1.〔 〕号内为五年累计数;2.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和氨氮。

 

第三章  “十二五”重点任务

 

一、提高行业创新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推进纺织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校为支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福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共建实验室,在高新技术纤维、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纺织产业技术联盟。组建为全行业服务的纺织创意中心、区域研发设计中心、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公共实验室、工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业技术服务中心、信息发布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积极支持和鼓励地方政府、大型龙头企业依托现有的高校资源组建职业院系,为福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偿共享和交易机制等。

(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部分优势纺织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3%以上。支持企业创建设计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产学研用联合、检测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福建省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发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标制标,创建品牌等。推动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产品外观设计、产品工艺设计和材料合成,改善产品外形、结构、性能、包装。支持骨干企业在海外设立或收购兼并研发机构。鼓励纺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应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纺织服装企业仓储物流配送管理水平。

(三)加强纺织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标准实施工作,编制和修订纺织相关标准,制定纺织新材料、生态纺织品、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再生利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等方面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建立并完善棉纺、印染、化纤等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的产品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促进我省纺织产品的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等指标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建立和完善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纺织品安全、环保、有害物质检测。密切跟踪纺织品服装国际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变化,建立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快速应对机制。

专栏2:纺织工业科技创新工程

建设纺织行业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建设国家级、省级以及地区纺织领域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依托国家和省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和骨干企业建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发展纺织产业技术联盟。在高新技术纤维、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染整后整理关键技术、纤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纺织品服装深加工等重点领域推动建立一批纺织产业技术联盟,针对原料、工艺、装备、应用、产品开发、配套材料等各环节进行产业链协同创新。

组织实施新型纤维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高端纺织装备和纺织深加工的科技专项。

“十二五”在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质纤维、特种功能性纤维、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功能性生态面料等研发和产业化有新的突破。

二、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建设纺织新兴产业

(一)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纺织工业

广泛利用材料、电子、生物工程和信息等先进技术,提高纺织工业产品开发、质量保证、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能力。针对纺织装备、工艺、管理等薄弱环节,对纺织传统行业加强挖潜改造,提高加工技术和产品开发水平。加大智能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绿色环保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比重,促进化纤、棉纺、非织造、印染、服装、纺机等上下游行业的协调发展。扩大机织、针织的织造能力,大力提高时尚、功能、高附加值的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面料自给率。

(二)促进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

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新一代高附加值产品。重点是:新型差别化纤维以及后加工产品,高新技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生物质纤维可降解材料产业化;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形成工艺、技术及装备等产业化配套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能力;高端纺织机械制造的协同配套发展;面料、服装产品的深加工。

(三)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两化深度融合

规模以上企业普遍推广应用面向生产制造层面的制造执行系统(MES)、自动监测和动态精细化管理系统,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利用新一代信息通讯和物联网技术,在生产制造、供应链环节推广使用条形码和射频识别(RFID)技术。加大龙头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集成建设。中小纺织企业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化建设。纺织、化纤和印染等前道生产企业重点推进生产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并与生产经营系统进行集成应用。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企业重点推进经营系统的建设,重点提升设计研发和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纺织机械企业重点提升产品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构建纺织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提升专业园区

(一)构建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充分发挥福建纺织行业发展基础以及纺织重点地区交通、资源、经济、社会、人文条件等的比较优势。在纺织服装主产区晋江、石狮、长乐等地建设千亿元产业基地,加强纺织服装研发设计、信息传导、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产品集散、人才培训等功能建设;同时,加速与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等纺织发达地区以及新疆等棉花资源地区等的密切合作、协调发展,积极发展与海峡对岸台湾的纺织技术交流,吸收纺织业先进加工技术和纺织高端人才,提高纺织服装产业整体实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把福建纺织产业成为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

(二)打造区域化纺织服装先进制造业基地

在产业调整中,产业用纺织品产业将成为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力争在沿海纺织发达地区以及内陆的南平、三明、龙岩等地加大建设,形成5个以上具有区域发展特色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按照专业化、区域化、比较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整合招商和土地资源,推动永安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尤溪革基布基地、长汀特色纺织服装基地、邵武家用纺织品基地、南平产业用布基地的建设。

(三)开发纺织机械产业基地

在南安、晋江、三明等地,建设全省纺织机械产业基地,引进和培育大型纺织机械企业入园集中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全自动、智能化的纺织机械,推动我省纺织机械制造向国际先进水平方向发展。

(四)建设区域化大型专业园区

在晋江、石狮、长乐、永安、尤溪、长汀、南平等纺织服装主产区,开发建设区域化大型纺织服装专业园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专业化布局、功能化开发、循环式设计、生态化发展”的原则,推动园区基础设施、产业设施、公共设施、商业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强专业园区的产业集聚力,促进我省纺织服装产业专业化发展。

专栏3:构建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意功能纺织服装园区

“十二五”培育一批化纤差别化、特色纱线、高档长丝织造、印染时尚面料、服装及家纺创艺加工、新型产业用纺织品、高端纺机装备制造等的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以上(百宏、金纶、力恒、众和、凤竹、长源、宏源、龙峰、联邦三禾、鑫港、吉龙等)。建立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国际化创新型纺织产业集群,形成5个以上具有创意功能的纺织服装园区(七匹狼男装、九牧王西裤、长乐经编提花、海天材料与运动服装、百宏化纤差别化)。

四、加大实施品牌质量战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一)提高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

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开展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认证,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纺织品服装的质量和设计水平。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品种更新和质量水平提升。加大研发设计投入,着力扩大纺织品服装设计师队伍,深入研究消费需求和时尚潮流,围绕花色、品种、款式、功能等,提升品牌设计创意水平。支持自主品牌企业建设从原料到终端制品的产业链集成创新技术中心,加强面料与终端产品设计的深度沟通与协作。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影响力的纺织品服装设计创意中心,鼓励品牌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设计中心和产品开发中心。

(二)加大品牌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以终端纺织面料、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纺织机械等为突破口,以优势企业和品牌为依托,提高品牌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以及宣传推广各环节的整合能力。充分开发品牌无形资产,把握世界纺织服装时尚流行趋势,结合“闽派”纺织服装特色,加快新产品、新款式开发,做强“闽派”纺织服装品牌;继续开展纺织基地市、名城、特色城镇、知名园区、先进企业、品牌产品、驰名商标、劳模等的系列创品牌活动,形成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纺织区域化品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推进品牌国际化,通过收购或入股海外品牌,形成国际化品牌。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推广宣传活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进行国内外商标注册、专利申请。

(三)加强营销创新,提升品牌贡献率

加强品牌销售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品牌连锁店、专卖店、专业店、电子商务等新型终端模式,建立多层次的品牌销售渠道。建立科学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鼓励具备条件的品牌企业到海外投资设厂,逐步建立品牌海外销售渠道,开拓国际市场;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提升纺织服装品牌贡献率。“十二五”重点推进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集团)建设,培育国际品牌1-2个中国知名品牌30个,福建名牌100个,继续打造一批纺织服装特色名城、名镇。

专栏4:纺织工业品牌建设工程

重点推进纺织最终产品的服装、面料、产业用、家用纺织品等行业的品牌建设。加强企业设计研发中心建设,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艺系统应用。采用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加强信息化集成系统、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营销模式,建立快速反应体系,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建立品牌统计、评价、跟踪体系,开展服装家纺品牌企业创建工程。

推进3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50亿元以上的品牌企业(集团)

福州:金纶、力恒、锦江、长源、金源、正隆、华源、翔隆、经纬集团;厦门:翔鹭、东纶;泉州:百宏、锦兴、宏远、鑫华、凤竹、协盛协丰、浔兴、海天、七匹狼、柒牌、九牧王、天守、盖奇、宝德、格林、龙峰、劲霸;莆田:众和;三明:宝华林、三纺;南平:福建南纺。

五、加强节能减排措施,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提高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管理水平

建立纺织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组织实施企业节能重点工程。大力推进企业能源三级计量管理,建立健全纺织行业能源监控和服务机构,加强企业能源合同、行业能效对标达标、制定碳排放核算指南、节能在线监测等的管理。推进印染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全省列入清洁生产名录的印染企业要分批分期实施。

(二)推广节能降耗、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新技术

加快绿色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等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组织实施节能、降耗、减排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改造,运用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废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理念,逐步建立健全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循环体系,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设立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管理和监控体系。组织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鼓励企业加快高效、低成本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加强对纺织制品再生循环利用的宣传教育。

(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治理

完善行业准入条件或产业政策,严格新建项目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和土地审批,遏制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重点淘汰和改造效率低下、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化纤切片纺以及后加工装备,落后的棉纺、非织造布、革基布、涂层复合等加工装备,高能耗、高浴比、低性能的染整生产线,落后的服装服饰加工生产线等。在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建立健全新建项目与淘汰落后、污染减排相衔接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减排的监督审核制度,加快推进棉纺织、化纤、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退出。加大《印染行业准入条件》和《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的贯彻实施,加强污染综合治理。

(四)加快印染绿色生产和染整集控基地建设

按照水资源循环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污水达标排放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全省染整企业集聚集控建设。以全省染整企业集群和已形成集控的地区的石狮、晋江、长乐等地区为基础,建设全省印染绿色生产和染整集控基地,相应建设专业化印染行业污控中心,通过优化资源、重组整合、资产置换,加紧改造、扩建和新建,扩大规模,努力在3-5年内,将全省70%以上的染整企业集中到染整集控园区,走规模化、集约化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集中供水、供热、供电,集中污水处理,建立染整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培育染整优势龙头企业,建设福建绿色染整生产基地,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十二五”末,工业增加值能耗、产品单位能耗和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专栏5:纺织工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重点工程

实施低碳节能工程。服装企业蒸汽改善装置推广工程、空压系统能源优化工程、棉纺企业能源系统优化技术推进工程、新型高效节能纺丝冷却装置及技术等。

绿色环保关键技术推广。重点推广数码印花技术、小浴比染色技术、生物退浆精炼技术、清洁制溶解浆技术、纤维原液染色技术、针织物平幅水洗技术、活性碳纤维吸附废气技术等低污染低排放技术。

资源再生循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丝光淡碱回收技术、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废旧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技术、聚酯瓶再生纤维生产技术等。

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集群做大做强

(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发挥全省区域比较优势,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引导全省纺织产业区域分布,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区域布局。加大泉州、福州、厦门等沿海纺织发达地区的纺织产能、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的幅射作用,以占据国际纺织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为目标,加速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水平,推进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建设。内陆地区继续加大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科学规划,优化环境,提升和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纺织产业。重点发展竹、木、麻及其它速生植物纤维素新材料行业,围绕新一代革基布的棉纺织造行业,服装、家用纺织品加工行业,产业用纺织品新材料和后加工行业等。

(二)加快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纺织产业集聚地、产业园区合理布局和规范发展,努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引导同类及关联度高的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不断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提高土地集约使用效率,提高污染集中治理和资源循环利用能力。围绕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和认证、教育培训、信息化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配送等主要内容,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平台的质量检测、产品研发、人才培训等功能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鼓励服务创新,发展投融资、技术转让、法律服务、市场推广等新型服务功能。“十二五”计划在长乐、晋江、石狮、永安、尤溪、长汀等地建设5个以上纺织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三)推动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依托全省已形成的区域纺织特色产业集群,引导集群内部中小型企业围绕大型龙头企业、终端自主品牌产品,进行“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和协作,延伸产业链,实现大中小企业配套生产,提高纺织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聚集力。重点培育2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泉州、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及产值500-1000亿元的莆田纺织鞋服产业集群。进一步促进晋江及其周边纺织集群特色城镇形成的化纤-织造-染整-服装-纺机产业链优势,以及长乐地区化纤、纱线、经编织造等产业升级形成新的优势,在全省增强核心带动和强大辐射作用。

(四)促进产业梯度转移

加快沿海地区纺织相关产业向全省内陆的三明、龙岩、南平等地区的梯度转移,进一步增强内陆地区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能力。鼓励沿海地区优势龙头企业实施总部基地与内陆地区生产制造中心的协作发展,鼓励沿海和内陆地区加大合作,建立产业转移创新模式。在产业分工上形成沿海城市以加大发展纺织新型材料、功能性纺织品深加工、都市化服装服饰等产业,研究纺织新技术,培养高技术人才等;内陆地区以大规模发展新型产业用纺织品、生物质纤维基地、面料织造以及城镇服装服饰等产业新型格局,促进全省纺织产业结构朝着布局合理、产业特色突出,分工有序,产业链紧密的发展格局。

专栏6:培育10个重点纺织产业集群

 “十二五”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化纤新材料、染整面料、纺织服装加工、纺织机械等10个重点产业特色集群,其中争取部分列入全国纺织集群试点地区行列。

1、晋江纺织集群:重点发展化纤、织造、染整面料;

2、晋江纺机集群:重点发展纺织机械及纺机专件;

3、石狮服装集群:重点发展服装、染整面料;

4、长乐纺织集群:重点发展化纤、棉纺织、针织、染整;

5、长乐化纤集群:重点发展化纤以化纤原料;

6、永安产业用纺织品集群:重点发展维纶化纤、革基布、产业用纺织品;

7、尤溪革基布集群:重点发展革基布、产业用纺织品;

8、长汀纺织服装加工集群:重点发展织造、服装加工,产业用纺织品;

9、南平产业用纺织品、服装集群:重点发展针织、童装、产业用纺织品;

10、莆田面料、服装集群:重点发展产业用纺织品。

专栏7: “十二五”福建省各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规划表

(规模以上企业统计)         

单位:亿元

地  区

2010年实际

2015年规划

“十二五”年递增%

全省合计

2639.65

5000

13.46

福州市

666.67

1600

17.98

厦门市

201.83

290

8.82

泉州市

1334.86

2600

14.00

三明市

159.27

300

14.87

莆田市

102.19

200

14.87

漳州市

57.84

95

9.62

南平市

39.65

65

10.20

龙岩市

67.24

 110

12.88

宁德市

10.10

15

8.23

七、扩大内需市场,开拓多元化出口渠道

(一)加大纺织品服装内需市场开发力度

要把产业发展重心放在立足扩大内需上,调整纺织品服装加工量内需和出口的比例,大力引导和推进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纺织新纤维材料及产业用纺织品,形成生产消费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发适应城市、城镇、农村等市场不同层次需求的新型纺织服装产品,促进国内市场消费。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开拓市场渠道。在优化国际贸易结构,巩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传统市场份额,进一步开发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出口渠道,开拓“多元化”出口。通过新设、并购、参股等形式建设境外生产研发基地和营销网络,同时通过境外商标注册、品牌收购和推广等手段开展品牌国际化建设,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纺织企业,推进跨国公司发展。

(三)发挥专业市场、专业展会的作用

加大推进石狮服装城、石狮鸳鸯池面料市场发展,加大全省其他地区的纺织专业市场的建设。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等的大型专业展会,扩大影响、打造品牌,推进国际国内交流合作,使之成为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纺织服装的交易平台。

八、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推进企业管理创新

(一)建立人才培育的创新机制

采取学校教育和市场应用相结合、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以及依托重大创新、工程项目等方式,落实制定人才政策,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领军、优秀企业家、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才;实施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创新机制,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纺织职业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习培训基地。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根据我省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围绕高新技术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及深加工相关行业等的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引进和培养企业所急需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队伍,重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培养。2015年末,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比重提高到15%。

(二)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引导纺织企业依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加强企业在管理理念、体制机制、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创新。加强企业的基础管理,设备、工艺、操作、原料和现场等管理实现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加强质量管理,建立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储运销售、技术服务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营销管理,认真研究国内外消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重视客户关系管理,加强营销网络建设。

专栏8:拓展国内外市场和培育营销体系

1、建设和完善纺织服装专业化市场进一步扩大石狮服装城和晋江、长乐等纺织专业化市场的建设规模,完善市场综合功能,建设成为集产品设计、面料研发、时尚发布、品牌展示、产品批发、产品交易、经贸洽谈、物流配送、信息传导、金融结算、价格形成、商贸服务、文化演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纺织服装大型市场。石狮市培育成为全球纺织面料和时尚服装交易中心和集散地,长乐市面料市场成为以经编产品为主的全国纺织面料、化纤、纱线市场。

2、发展纺织服装现代物流业和连锁店。依托纺织集群地区、园区基地和大型集团企业,积极发展国内纺织服装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化分拨中心;以品牌产品扩张需求,引导纺织企业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连锁店、专卖店、专卖柜,发展连锁经营,提高纺织服装产品在全国各地的覆盖率。组织国内外纺织企业参加福建(石狮)纺织服装博览会等大型经贸洽谈活动,推动福建纺织服装基地化、市场化建设。

3、建立纺织产业国际营销网络。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有条件的纺织服装集团和企业在美日欧、新兴经济体国家、发展中国家,采取收购、租赁、合资合作投资方式设立实体、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逐步建立福建纺织服装产业国际营销网络,组织企业参加国际纺织各种展会,大力提高福建纺织国际市场占有率。

 

第四章  “十二五”重点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

 

一、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    

发挥全省化纤产能优势,加大整合原料、装备、产品和技术资源,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装备和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加快新型纺织纤维材料发展,重点是差别化纤维、高技术纤维和生物质纤维技术及产业化。

——差别化纤维加大差别化纤维开发力度,促进聚酯涤纶、锦纶、丙纶、氨纶、维纶等常规化纤产品的优质化,大力采用复合、共混、超细、异形等差别化技术,增加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及其它特殊性能化纤材料,与纺织品服装后加工形成配套,加速研发应用于农业、医疗、建筑、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的产业用纺织品。2015年末高仿真仿棉纤维占涤纶比重达到15%,有色纤维比重达到5%-10%,并发展多元化聚酯产品。化纤差别化率由2010 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65%以上。

——高技术纤维。鼓励发展碳纤维(PAN基)、芳纶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玄武岩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促进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提供工业特殊用材料,扩大应用领域。

——生物质纤维。实现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聚乳酸纤维、生化法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纤维、生物法多元醇的产业化,积极开展应用领域的产品开发。尽快使溶剂法竹浆纤维、竹原纤维等的产业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再生聚酯纤维。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利用废聚酯、废丝、瓶片等废料,研发新型再生聚酯纤维。改造和提升原有分散在晋江、长乐、福清、永安等地的再生聚酯纤维企业,增加新型节能、高效环保的生产线,与下游企业形成产业用再生聚酯纤维产业链,实现“废料—再生资源—消费品”的循环经济模式。

——化纤化工原料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接、企业兼并重组、优化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提升,加速发展化纤前道化纤化工原料项目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适度发展乙二醇(PX)、己内酰胺(CPL)、对二甲苯(PTA)、丙烯腈、人纤木桨等原料项目建设,支持以生物质为原料的化学纤维开发及产业化。研究推广木棉等天然木本纤维的种植和应用。

专栏9:新型纺织纤维发展重点

发展重点:通过分子结构改性、共混、异型、超细、复合等技术,发展涤纶、锦纶、腈纶、丙纶、氨纶以及纤维素纤维的差别化产品,加快发展仿棉涤纶和仿毛纤维的开发。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实现聚酯涤纶、粘胶等大型成套装备的多样化、高效化生产。积极推广纤维纺丝液着色技术,加强化纤与下游应用的联合开发,注重多功能复合纤维的开发。

突破新型溶剂法、离子液体法、熔融法等关键技术,实现生物质纤维产业化,实施聚乳酸纤维材料(PLA)、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法多元醇、可再生多类速生林材应用技术产业化、生化法PTT 纤维、多类蛋白纤维系列技术等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产业化。

加快提升高性能纤维产业化水平,推进碳纤维(PAN 基)、芳纶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玄武岩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醇纤维等关键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强化下游应用的开发能力。

重大项目:竹纤维为重点的新型粘胶制浆及粘胶差别化纤维;涤纶、锦纶、氨纶差别化纤维;特殊工业丝;芳纶、碳纤维等高技术纤维;粘胶差别化纤维、生物质原生纤维、生物质再生纤维、生物质合成纤维等;竹浆、竹原、竹炭纤维及其应用;化纤上游原料PTA、PX、CPL等项目。

二、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

以新能源、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建筑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重点,集中推动非织造、经编和立体成型编织、功能后整理、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配合下游市场需求,加大产业用纺织品在医用、工业滤布、土工建筑用、特殊装饰用、高性能复合材料、农业用纺织品等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重点产品:非织造、经编产业用纺织品及新一代革基布等。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量到“十二五”末达到25万吨,比2010年增长1.33倍。

专栏10: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重点

发展重点:

1、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应用。开发和提升非织造成型、织造成型、复合加工及功能性后整理技术水平,提高高端产业用纺织品应用比重,满足重点领域需求。

——土工与建筑用纺织品。发展高强、定伸长、生态相容性好以及智能型土工布;推广补强防裂材料、阻燃、隔热、隔声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组织高性能过滤材料推广示范,提高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料性能水平和使用寿命,扩大在电力、钢铁等领域应用;推广中空纤维膜材料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降低成本,提高寿命。

——高端医用防护纺织品。解决高效薄型阻隔材料、高效导湿吸水材料、医用抗菌敷料的加工技术,重点开发手术衣、医用防护口罩、抗菌敷料和生物活性敷料等产品;提高医用防护阻隔与舒适性能,扩大在医院重点防护区域使用。

——交通工具用纺织品。提高内饰材料轻量、阻燃、环保强吸附、防臭等功能性水平,研究安全气囊的纤维、面料、制品加工一条龙产业化技术,实现规模化生产。

——安全防护用纺织品。重点研究采用芳纶、聚酰胺纤维、高强聚乙烯等高性能纤维,开发救生抢险、消防、防刺防弹、防生化等绳带和服装产品。

——复合骨架材料。开发新型纤维立体编织技术,提高骨架材料强力与成型性能。

2、传统产品改造提升。以革基布重点企业为龙头,改造提升南平、三明、龙岩等内陆地区革基布及后加工产品。围绕新一代革基布的自主创新,全面提升棉纺织、针织、非织造布、染整、制革等的开发能力,增加针织经纬编、非织造布的坯布比例,加大超细纤维利用,经减量开纤、染色、研磨、聚氨酯贴合等的特种整理,制成高仿真,高密度,高性能的高档合成革。广泛应用于各种箱包、鞋类、家俱、包装、服装、运动器材以及军用装备防护等高科技领域的基本配套材料。

3、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在全省培育鑫华股份、三维丝、南纺股份等3个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用纺织品企业,提升品牌,做强做大,形成带动示范作用。培育永安、尤溪、南平等3个以上产业特色明的产业用纺织品产业集群。

重大项目:高档复合非织造布;新型医用防护材料;环保过滤用材料;高性能土工合成材料;膜结构及新型蓬盖材料;汽车内饰纺织品;生态革和超细纤维人工革;农用非织造布及化纤网;复合膜处理以及多种材料、涂层、层压复合功能整理;纳米、超声波工艺复合;废弃材料的产业化回收和利用等项目。

三、新型纺织装备制造业

增强福建针织大圆机、横编机、经编机、印花机等纺织机械制造的优势,进一步采用电子技术、信息网络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以及高档化、自动化、系列化水平。加快提升电脑提花大圆机、无缝针织内衣机、电脑自动横机、高性能提花经编机、圆网印花机等纺织机械的制造水平,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紧密围绕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各类高端纺织装备的研发制造和产业化,包括:高新技术纤维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功能性差别化纤维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全流程智能型纺织自动化生产线,高性能纺纱和织造设备,产业用预成型智能织造装备,新型非织造布成套装备,绿色环保低碳纺织机械产品,高端纺织技术装备专用基础件等。加强纺织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两化”融合水平,促进纺织机械企业的工艺技术进步和提高机床数控化率。建设纺织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及现场总线(FCS)一体化控制系统。到2015年,主要纺织机械产品30%以上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其中针织大圆机、横编机、针织经编机、圆网印花机等主要产品达50%以上。

专栏11:纺织装备发展重点

新型织造成套设备。发展具有原创技术的智能型高速经编机、提花经编机、高速喷气织机、高速剑杆织机、毛巾织机、双层织机等;发展电脑调线圆纬机、高性能电脑横机、多轴向经编机、超宽幅特种织机等。

新型非织造成套设备。发展新型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线、聚苯硫醚熔喷设备、新型水刺成套生产设备、非织造布后整理成套设备、超细纤维合成革基布后处理联合机、多功能气流成网联合机等生产线。

新型印染和后整理设备。发展低浴比少水染色机、数码喷墨自动印花机、高效环保圆网及平, 网印花机、自动染色生产物流系统设备以及印染在线检测与控制系统等。

纺织机械关键配套件。发展高性能纤维专用的喷丝板、高速卷绕头、高频加热牵伸辊、高精度纺丝计量泵、高速锭子、高性能钢领、喷嘴、圆机针筒、针织用针等。

新型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发展纺纱系统节能电机、节能空调、喷气织机节气技术、化学剂浓度在线检测与配送系统、定型机热能实时监控系统等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染色废水余热利用技术与设备。

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推广新型节能环保铸造、热处理、表面处理工艺及设备,高精化、柔性化、多功能复合加工制造技术和设备等纺织机械先进制造技术。

四、面料、服装产品的深加工

抓好面料、服装设计研发创新,新材料利用,工艺技术改进,大力提高产品档次。提高天然纤维和化纤资源利用水平,加强高效、节能新型纺纱、织造工艺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十二五”后期,全省棉纺紧密纺纱达到2000万锭,。无卷化率达85%,无结头纱比重90%,无梭织机98%,精梳纱40%。纱线CV%到07乌斯特公报25%水平。棉纺无梭织机占有率达到98%,织物自动监测和分析技术应用比例达到10%。加快新型染色、印花、多功能后整理、自动控制及在线监测等技术在印染行业的推广应用,丰富纺织面料的品种,提高面料质量的稳定性和附加值。加强服装企业信息化集成制造系统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广服装和家纺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生产工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及率达到50%,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达到25%。

专栏12:传统纺织分行业发展重点

发展重点:

——棉纺织。“十二五”全省改造300万锭以上纱锭,实施“三无一精”、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减少用工的技术改造。2015年棉纺万锭平均用工减少到60人以下,其中优势企业达到40人左右。全省棉纺能力达到1000万锭以上,增加新型气流纺纱3万头以上,高性能无梭织机1万台,棉纺坯布能力增加10亿米以上。

开展多组分纤维复合混纺、新结构纱线加工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原料精细管理和计算机自动配棉,提升纺纱过程质量控制、织物自动检测和分析技术。重点推广紧密纺、低扭矩环锭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自动络筒,高效无梭织机织造以及无PVA上浆、预湿上浆等工艺技术。

扩大天然纤维深加工,发展非棉纤维纱线和织物,注重新型纤维、多种纤维混纺纱线以及舒适性、功能性新型面料坯布的开发。大力提升纱线、织物的品种,加大开发高档针织专用纱、,色纺纱。

——长丝织造。推广高效无梭织机机前织整浆、自动穿综穿筘等关键技术装备,加快长丝织造印染和后整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扩大数码印花技术的使用范围,推广细旦、高经密、提花面料产品加工技术。

——针织。加大非棉纤维、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原料及功能性化学纤维在针织产品中的应用,开发舒适性、保健型、功能性针织面料及休闲、户外运动等针织服装。发展新型成型编织、超薄超细面料针织加工等新技术。拓宽针织产品的应用领域,促进衣着、家纺、产业用针织产品的研发。

促进针织经编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突破经编土工、经编格栅布、经编交通运输材料、经编建筑材料、经编医用材料、经编农用材料、经编车用内饰用布以及经编间隔织物等开发技术和应用领域。提升经编提花花边的优势,加大与下游服装、家纺等企业配套,开发高附加值时尚女式内衣、家纺服饰等的系列纺织品。

——染整。淘汰染整落后产能,调整规模偏小、设备工艺落后、性能低消耗大、污染治理不力印染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加快淘汰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染整工艺设备。

突破生物酶精练、棉织物低温漂白技术,针织物冷轧堆前处理技术,新型纤维、多组分纤维面料以及高仿真面料的染整和特殊功能整理技术;推进环保型染化料助剂的开发应用;推广生物酶退浆、涂料连续轧染、气流染色、数码印花等少水及无水印染加工技术;推广染液助剂自动配送系统、自动调浆系统及全流程在线监测技术。

加大全省印染企业治污减排力度,加速染整集群地区的石狮、晋江、长乐等地污染集控区工程建设,提高集中处理排放综合治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服装。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服装产业合理布局。泉州地区重点高档休闲装、运动装、童装和内衣等服装的提升;福州、厦门重点高档时尚女装的发展;莆田、龙岩、三明和南平等重点职业服装、羽绒服装、中老年和儿童服装的拓展。密切注视国际市场,研究欧美日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服装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谋求增加出口。同时,更加注重国内服装市场,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颖时尚、绿色环保的精品服装,加大进入国内二、三线城市市场;

加大产品创新和品牌战略。加紧设计开发和制作工艺研究,培育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精通美学修养、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级设计人才,提升休闲服、男装、女装、休闲运动装、内衣等特色的服装品牌;广泛采用性能良好的服装设计以及加工过程最新技术设备,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电脑控制自动吊挂系统(FMS)、智能仓储配送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普及率,推广大规模定制技术,提高服装企业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及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

到2015年形成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和一批的国内知名品牌;巩固和完善闽东南已经形成的服装产业集群结构规模,促进上下游产业链接,发展形成一批旗舰服装企业和国际、国内服装品牌,形成带动效应,增强对内陆地区的产业辅射和梯度转移,带动内陆地区长汀、永安、沙县、尤溪、南平以及莆田、漳州等地区服装产业协调发展和集群形成,建立品牌加工园区和生产基地。

——家纺。“十二五”期间,福建家纺行业要加大整合提升,扩大区域和梯度布局。根据各地区在市场环境、基础配套、经济规模等方面的不同特征,科学合理地布局产能。以泉州等织造印染较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大研发创新、提升品牌,加快产业升级;家纺有基础的龙岩、三明地区强化配套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开发特色产品,避免同质化生产,实现产业带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要加大人才开发,提高家纺产品设计水平,引进欧洲、美国、日本等设计师,促进家纺设计师队伍建设。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展家纺专用原料加工应用技术,如各种高仿真、功能性和生物质纤维材料在家纺行业的应用,扩大信息化技术在家纺行业的应用面。

进一步完善专业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专业市场融入“大家纺”和家居理念。打造行业自主品牌,培育全国品牌和国际品牌。实现家纺布艺产品,涵盖窗帘、沙发布、床上用品、饰品、毛巾、毯类、非织造窗帘、流苏等大家居产品的整体开发。推广弱捻纱巾被产品和一浴多色节能环保技术。重视把家居和车居进行有效融合,把“大家纺”概念进一步延伸到“大车居”领域。

重大项目:

提升棉纺织“三无一精”水平和新型纤维、多种纤维混纺的高性能纱线、织物;清梳联合机、高效并粗、细纱长车、精梳机、紧密纺自动络筒机以及高效无梭织机、高效浆整装置等;环保、时尚、高性能服装、家纺、产业用纱线及纺织品。大幅度地提高纱线条干,减少棉结、毛羽等纱疵,降低布面织疵;

增加高性能大圆机、经编机、电脑横机技术装备,提升针织服装、经编弹力面料、家纺面料的技术改造;增加高性能经编机研发新型产业用纺织品,包括经编土工、格栅布、交通运输材料、建筑材料、医用材料、车用内饰布、间隔织物等的技术改造;更新多梭栉提花经编机开发新型经编花边、提花面料的技术改造;采用新型纤维材料开发服装、内衣、家纺等新型面料;服装、家纺产品的设计、裁剪、缝制、整烫、后整理技术设备改造等。

染整冷轧堆前处理、短流程前处理、酶制剂应用、高效水洗、冷轧堆染色、短流程涂料染色、新型印花、喷墨喷蜡激光制网、自动化在线检测等的印染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推广少水、无水印染整理以及新型绿色染整加工的技术改造;推进泉州石狮、晋江以及其他地区印染集中工业园建设以及污染集控、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工程等。

 

第五章  政策措施

 

一、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实施国家纺织产业政策,实施重点行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资源消耗高和污染物排放量大项目的准入管理。引导纺织企业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理性投资,促进转型升级。研究完善高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促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认真实施国家固定资产节能评估审查制度,组织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节能降耗责任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执行纺织行业产品单位限额能耗标准,提高纺织行业能源利用率。

二、支持纺织重大项目建设

围绕着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支持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新型纺织装备制造业以及面料、服装产品深加工的重大项目。通过整合招商资源,优化项目布点,引进、培育一批“百亿元”重大项目。项目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省里重点抓新增产值30亿元以上的项目,市里重点抓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的项目,县里重点抓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的项目。明确重大项目实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建设时限,及时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加快纺织服装重点技改扩项目建设,推动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开展以填平补齐、信息化升级、自动化控制为主的扩能改造,加快采用信息化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步伐,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三、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在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专项规划中,对新型纤维材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以及纺织机械作为重点予以支持。建立鼓励纺织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优先支持与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产业转移相结合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高技术产业化、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等科技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纺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纺织工业关键技术及其装备领域实现突破。发挥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重点支持纺织产业集群区内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技术推广、品牌创建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制定稳定纺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财税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技术创新相关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实施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一般纳税人企业抵扣其购进或自制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政策。

四、用好金融支持政策

扩大金融对纺织服装产业贷款的总量和规模,拓宽融资渠道,优先支持新型纺织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品牌服装和家用纺织品以及高端纺织装备等产业。加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对纺织产业基地、纺织专业园区、纺织专业化市场固定资产贷款支持。对有销路、有效益、流动资金暂时紧张的重点企业,通过流动资金贷款展期、延长授信期限、增加授信额度等措施予以支持。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和品牌运作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投融资券等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能力。鼓励担保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型、有市场前景的中小纺织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放宽直接融资的限制,支持纺织企业进入创业板市场和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企业创建投资公司,鼓励开展股权融资、项目融资。支持企业采取BOT、TOT等多种融资方式,建设产业基地、园区、市场的基础设施、产业设施、污控设施以及产业公共平台。

五、进一步优化贸易环境

进一步落实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确保及时足额退税。改善纺织品进出口管理、通关便利化、外汇管理等贸易环境,加强对重点出口市场的跟踪监测,及时发布进出口数据和监测预警信息。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原料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支持与国际品牌持有人及渠道商开展直接合作。支持专业中介机构为企业境外投资和应对贸易摩擦提供政策信息咨询和法律援助。支持商会、协会和企业参加国际展会,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

六、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

积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商会等社团机构作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加强行业研究、规划和管理咨询服务,引导企业落实规划和产业政策,促进行业有序发展;组织行业调研、及时反映行业情况、问题和诉求;推广行业先进技术,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加强行业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强化对行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的动态监测分析,完善信息发布渠道;拓展市场贸易、招商引资,促进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打造品牌与标准,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企业权益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为推动福建推进纺织强省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

 

“十二五”福建省纺织企业主要建设项目情况表

 

一、化纤行业

1、化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行业综合治理及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增加部分关键设备与装置,研发生产差别化功能化长丝系列产品。全省规划改造提升和新增涤纶50万吨,锦纶30万吨、粘胶3万吨、氨纶1万吨;

2、维纶高新技术纤维。加大改造力度,扩建超高强高模PVA纤维及后加工系列产品,选用先进的折向纺丝机和大丝束热处理机,提高该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规划规模5万吨;

3、增加新型纤维素纤维。改造和新增竹、木等新型浆柏30万吨。采用国内外最新型溶剂法再生竹纤维素纤维产业化生产技术,建设年产5万吨左右竹纤维生产线;

4、更新改造再生聚酯功能性纺丝生产线。改造和新增再生聚酯功能性纺丝生产线10条,新增生产能力20万吨左右,开发生产高档面料以及工业用多种领域用的再生聚酯系列纤维。

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

1、针刺、水刺等高档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全省增加或引进针刺、水刺工艺或交叉工艺复合非织造布生产线10至20条生产线。项目以服装制鞋、超细革基布、建筑增强 、工业过滤、土工织物、医疗用纺织品、运输用纺织品等非织造布材料为产品定位;采用多种纤维原料组合,其中有棉、粘胶纤维素纤维;维纶、聚酯、聚酰胺、聚丙烯等合成纤维;差别化超细多功能纤维;天丝、莫代尔、竹纤维等新纤维。规模达到年产2万吨以上;

2、纺粘、融喷等新型非织造布生产线。全省增加或引进纺粘、融喷或纺粘、融喷交叉工艺结合的新型非织造布10至20条生产线。其中纺粘可采用双组分或多组分长丝成布法。采用高速度、多喷丝孔、高生产率纺粘法以及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新技术,生产涤纶、丙纶及其它多种聚合物纺丝纺粘非织造布。以工业保暖材料、过滤材料、医疗卫生材料、吸油材料、擦拭布、电池隔板以及隔音材料等非织造布材料为产品定位。规模达到年产2万吨以上。

3、新型涂层贴合合成革生产线。全省增加或引进涂层贴合生产线20至30条生产线,年产能力达到2亿米以上。以细旦、超细旦纤维高仿真合成革等为产品定位,重点开发新一代超细纤维合成革,采用聚氨酯等合成超细纤维基布,经涂层贴合后整理形成具有弹性好,强度高,手感柔软,防水透气性好等性能合成革。应用在各种军队、警察、执法机构和保安服装、防护服上,同时,广泛用于运动服、旅行包、帐篷、家纺等产品上。

三、棉纺行业

1、更新改造现有棉纺锭150万锭。以现有棉纺企业的技术改造为主,其中包括整机淘汰和单机牵伸摇架、自调匀整等的改造,实施普通络筒机改造为自动络筒机,增加清梳联以及并粗自调匀整设备等。增加设备以国产棉纺织设备为主,国产设备大部份已经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产品主要以常规棉纺坯布纱线、工业用布纱线为主;

2、新增新型棉纺锭150万环锭纺。增加或引进国内领先、国际水平的棉纺配套设备,其中精梳紧密纺占50万锭左右。开发生产高支棉精梳、棉化纤混纺精梳、新型纤维混纺以及高档针织专用纱、色纺纱、彩棉纱等的高附加值纱线,提供高档服装面料、家纺装饰面料、特殊工业用布等纱线需求。设备采用先进成熟的高速、高效、节能、低耗、机电一体化,对环境影响小的清梳联合机、高速并条机、高效精梳机、新型粗纱机、高效细纱机(包括集体落纱细纱长车)、环锭紧密纺装置、自动络筒机等;

3、更新改造革基布行业10000台布机。以加大改造织造老企业为主,包括淘汰和改造用于革机布等织物生产的有梭织机5000台,低性能简易剑杆织机5000台。增加高性能中档次的剑杆织机,大幅提高革基布等棉纺坯布的质量档次,以满足市场需求;

4、新增10000台无梭织机。新增国产或部份引进高性能的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产品定位以中、高档服装面料、家纺面料和产业用布。选用速度快、产量高,工艺性能优良,织物品种适应性大的喷气织机,如,瑞士必加乐和日本津田驹、丰田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国内已有技术成熟的制造企业,如,上海中纺机、广东丰凯、苏州必加乐等;引进瑞士贝宁格、德国卡尔迈耶和日本丰田等公司的整经机,德国祖克、卡尔迈耶,瑞士贝宁格和日本津田驹等公司的浆纱机以及国产郑州纺机、无锡华力、盐城纺机等的浆纱机。

四、针织行业

1、更新改造针织纬编机10000台的针织织造生产线。定位为发展针织服装、家纺装饰、产业用纺织品面料。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开发市场需求的针织新型坯布。设备选型采用短流程、大容量、高速高效工艺设备。尽可能应用国产的,部分关键设备引进国外。我省针织大圆机等设备制造水平已有巨大的进步,是技术改造的首选;

2、更新改造经编机10000台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线。以发展针织经编服装用坯布、经编车用内饰布、经编产业用纺织品面料等为产品定位。配置的主要设备有高速经编机、双针床经编机、多梭栉经编机以及配套设备等。其中部分关键经编机引进国外,国产经编机有常德、武进等地区的以及长乐鑫港、晋江聚旺等的经编机,产品性能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进步;

3、更新改造新型针织横机3000台等的针织毛衫生产线。全球气候变暖进一步推动了针织产业的快速发展。针织物生产减少了上浆、整经等前道工序,后道染整工序相对简单,实现了高效生产,在众多针织设备中,电脑横机无疑成为了针织机首选的机械。目前,我省大量的中小型毛衫针织企业仍以使用手摇横机和半自动横机为多。随着人们对毛衫外衣化、时装化、舒适化、个性化要求的提升,一般普通横机已不能适应高品质和复杂花型毛衫的生产要求,电脑横机是一种双针板舌针纬编织织机,从织造精细、品种多样、操作方便、成本消耗等满足毛衫企业发展的需要。

五、印染行业

1、更新改造新型印染生产线10亿米。改造和增加机织面料连续轧染生产线50条,年产量5亿米;新型间歇式平幅或绳状染色年产5亿米。以新型纤维、功能性舒适性服装家纺面料、各类产业用布的印染面料为产品定位,增加我省薄弱的色织面料染整线等。产品原料成分主要有:棉、涤棉混纺、涤粘混纺;精梳棉、精梳涤棉或其它混纺;精梳棉或天丝、莫代尔及其他纤维混纺;其它化纤差别化、多种纤维混纺等。产品立足于高起点、高性能、高质量。工艺路线和设备组合以染整产品品种的性能、质量要求为依据。增加液氨整理等先进设备工艺。选择国内最新技术与设备,关键部分引进国外;

2、更新改造针织染整面料10万吨生产线。以棉、新型纤维针织面料;功能性舒适性针织服装、针织面料、家纺、产业用印面料等为产品定位。根据针织染整、印花面料品种风格、使用性能、色彩款式、环保要求以及纤维成分、混纺比例等的情况,增加国产或引进国际先进染整工艺与设备。针织染整要从间隙式发展到针织物连续前处理工艺技术,应用新型的连续式圆筒或平幅针织物连续前处理工艺及设备,适当增加液氨整理等先进设备工艺,推广高档整理加工工艺,如双烧毛、双丝光以及符合生态的免烫整理、纳米整理技术,以提高高档针织时装、家纺面料产品性能稳定性和时尚需求。

六、服装行业

优势品牌新型西服、制服、职业正装等精品服装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新型服装流水线。扩大内销和出口,规模达到1亿件;羽绒服装、保暖服装等新型服装流水线。开发精品羽绒服以及不同档次的保暖服装。扩大内销和出口,规模达到5000万件;优势品牌新型男装、夹克、休闲服装等精品服装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新型服装流水线。扩大内销和出口,规模达到1亿件;优势品牌女装、内衣等的精品服装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新型服装流水线。扩大内销和出口,规模达到1亿件;针织内外衣、T恤衫、童装等的服装的技术改造,建立现代新型服装流水线。扩大内销和出口,规模达到5亿件;新增针织户外休闲运动装、专业运动装现代新型服装流水线。规模5000万件;童装、学生装、职业装等技术改造,建立现代服装流水线。发展时尚、环保、舒适的新型服装。扩大内销和出口,规模达到2亿件。

稿件来源: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