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诱惑又冒险——服装品牌:为何频上演“换标”大戏
发表时间:2012-09-26    作者:陈士信 发表评论

  2010年或更早之前,李宁公司发现品牌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实际消费群体中年龄偏大的比例不小。李宁公司启动了关系公司未来的一个项目——“ZIBA项目”,该项目把“李宁”品牌的目标人群定位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代创造者”,其后被错误地提炼为“90后李宁”。

  李宁公司希望通过品牌重塑,进行消费群调整,让品牌形象鲜明。最有效、直观的方式,就是换标,于是2010年年中李宁发动以换标为核心的品牌升级运动。

  当发现实际消费群与目标消费群存在较大偏差时,或调整品牌自身、或调整消费群,促进品牌定位、形象清晰,李宁进行了勇敢的尝试,值得肯定与尊敬。

  以显著、易识别的文字符号、图案等视觉符号构成的标志,是品牌核心的外在呈现,是品牌资产和价值的重要承载者之一,它甚至是一个公司实力与公众形象的代表。

  更换LOGO事关战略决策,企业应当慎之又慎。近几年来,国内纺织服装行业主流品牌都频频上演换标大戏。比如,男装行业的代表——杉杉、利郎、劲霸等品牌,体育用品行业的领跑者李宁也于2010年正式换标,还有雅戈尔在标志视觉上重用英文部分,361度以 “361°”为核心等等。

  把视线投向更广阔的领域,百事公司、苹果、BP石油、雪铁龙汽车、联想集团等,它们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中,启动多次标志更换,其中百事可乐、雪铁龙汽车的标志更新分别在十次以上。

  换标将对一个品牌、一家公司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一件既诱惑又冒险的事。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传递品牌新形象、新理念、新战略,并往往伴随新产品导入。

  换标作为企业的战略行动,一般情况下是进行了精心准备。相对于欧美公司,中国企业的品牌建设起步晚、发展历程短。在经过20-30年的积累之后,不少企业希望对原先相对“单薄”的标志进行一次升级与提升,塑造品牌新形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本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一般是低端、科技含量较低的形象。通过聘请国内乃至国际顶级的设计机构或设计师,设计大气、醒目、美好的标志,提升品牌形象。标志是消费者最容易辨认的事物,而新理念、新战略,消费者一般比较不易感受到变化,通过更换标志一并传递新理念、新战略,是比较好的一种策略。早几年,肯德基的全球换标也刚好踩准了中国市场变革的节点,支持了其“立足中国、融入生活”、“为中国而改变,打造新快餐”的新理念。2009年,雪铁龙全球换标,其中国合资公司的负责人就表示,“换标只是一个形式,而提升品牌形象比较重要的措施主要还是产品的导入”。

  其二、让品牌保持新鲜,更时尚,与时俱进。

  事实上,品牌标志并不是恒久不变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消费者的认知水平与品位也在不断地提升。标志需要定期(较长时期)进行更新,以迎合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变化,保持品牌新鲜感与活力。

  其三,换标对品牌、对公司存在较大的风险。

  风险之一,新标志的低知名度、认知度,需要企业对新标志投入大笔的推广费用。不少企业新标与旧标有延续性,新设计并不是颠覆性的。风险之二,消费者不认可、不接受。一旦出现此类情况,企业的销售就会受到影响。在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由于业绩下滑,李宁换标就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稿件来源:管理人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