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届广交会]广交会观察:中国服装等产业转移遭遇“水土不服”
发表时间:2012-11-02     发表评论

  “现在广东工人工资普遍在3000元人民币以上,而在孟加拉、柬埔寨,人工成本仅是广东的四分之一。”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负责人佘文静1日告诉中新社记者,该公司从去年起已陆续在海外投资设厂。 

  第112届广交会进入由鞋服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构成的第三期,记者1日走访展馆了解到,受制于近年来土地、能源及人工成本的持续上涨,中国东部沿海制造业产业外移步伐明显加快。
 
  “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成本反应敏感,向低价区域转移是大势所趋。”但佘文静也表示,该公司在孟加拉、柬埔寨的工厂受当地工人技术水平限制,仅生产较为基础的服装款式,而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交通运输延时也时常为企业添忧。
 
  随着中国大量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他处转移,当地劳动力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及配套产业不完善等问题随之暴露,往往让企业遭遇“水土不服”的尴尬。
 
  浙江爱丽芬集团3年前将部分服装生产线转移至湖北,虽然当地平均人工成本比杭州便宜近700元,但公司仍有不少苦恼。
 
  “我们的管理人员和当地工人在观念上存有差异,难免导致双方产生纠纷。”该公司参展商黄宁说,更让企业揪心的是不断攀升的运输成本,“我们要把原辅料运至湖北,制成成衣后再运至港口,这一来一回成本并不低。”
 
  近年来,为抓住沿海劳动密集型行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多个省份出台了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但与“引凤”而来的产业不相匹配的是,当地配套产业发展尚不完善,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业务主任张爱凤说,公司几年前在江西设立了工厂,主要生产鞋子,因当地工厂缺乏,产品的大部分原辅料及配件等都是自产自销。
 
  “河南、河北、安徽,就连孟加拉也来宁波招过商,但考虑再三我们还是没有投产。”宁波展商朱飞龙告诉记者,产业转移并没有想象中轻松,企业的问题往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在朱龙飞的展位里,各式针织衫做工非常之精细。“我们近几年一直在推进自动化生产,用工量减少50%以上。”在朱龙飞看来,一味将生产线向更低成本的地区转移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必须不断改善技术,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稿件来源:中新社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