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经济学家热议十八大后我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发表时间:2012-11-20    作者:赵磊 发表评论

  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新动力在于空间和时间。空间是做好城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来布局空间;时间是把握金融资源的价格时间点,合理运用长期、短期投资,创新融资手段。 

  近日,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于中国十八大的召开,以及刚刚尘埃落定的美国大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党政换届、改革动向备受关注。近日,复旦大学的多位经济学家共聚一堂,解读十八大精神,寻求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针对这一量化指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表示,任重道远。“任重”,主要是因为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上升空间将不断减小,2020年的人均收入想要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则必须将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7.5%。“这是一个很重的任务,需要政府大刀阔斧实行大规模的动作,才能给予足够的动力支持。”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封进教授认为,民生问题也是实现这一量化指标的挑战之一,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极大地威胁到经济增长。社会保障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劳动力转移。目前东部地区已经逐步呈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尤其是外来农村劳动力转移迅速减缓。与会专家表示,十八大后,社会保障对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将逐步增强,这对未来量化指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袁志刚认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新动力在于要素市场改革,包括劳动力市场、土地、金融市场的改革。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在于价格,合理的生产要素价格能纠正产业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全面发展。合理价格使得经济发展获得效率驱动进而达到创新驱动。光靠政府驱动而没有符合要素市场价格规律的驱动,经济难以获得长足发展,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新动力在于空间和时间。空间是做好城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以开放的心态来布局空间;时间是把握金融资源的价格时间点,合理运用长期、短期投资,创新融资手段。“只要金融效率好,财富管理可以保证,对外投资可以走出去,实体经济就能够持久发展。”袁志刚说。 

 
  经济学教授殷醒民认为,中国经济要继续平稳增长还必须在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提高技术效率;二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从政府提倡的合理流动向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的快速转变。

  经济学教授华民特别指出,提振现阶段的中国经济,不应将着力点放在提高内需上。“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一半的人口在农村,通常可以自给自足,即缺乏内需。其次,中国经济发展还未达到内需的临界值,进入群体大规模消费阶段。目前,外贸的重要性远高于内贸,只能通过产品制造和产品要素推动的增长方式来改变国际分工带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尹翔硕教授认为,接下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同时在区域和双边合作里面寻求更大的作为。中国在货物贸易方面有一定优势,进一步可开放的领域是服务和投资,我们当前货物贸易的顺差很大,服务贸易逆差,如果进一步开展服务贸易,总贸易才会趋向平衡。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