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发表时间:2013-04-10    作者:杨晓蓓 发表评论

  近日,彭丽媛在参观坦桑尼亚“妇女与发展基金会”时,送出的三件国礼中,包括一款大熊猫蜀绣,让这项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工艺,再度引发人们关注。

  作为成都首个入选联合国非遗项目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由历代蜀锦、蜀绣、服饰、纺织器具展示;锦绣制作工场;蜀锦、蜀绣工艺品、艺术品展示销售三大部分组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蜀锦蜀绣展示、保护、研究及宣传窗口。4月,记者来到该馆,通览蜀绣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工艺技术的绚丽画卷。

  覆衣天下 “锦”上添花

  走进蜀绣工艺品展示区,一幅幅流光溢彩、变化丰富的蜀绣挂屏陈列在馆内。该馆负责人介绍,蚕丝作画,观者无论站在任何角度,都能看到画面的熠熠光泽,十分精美。

  从“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西汉,到蜀锦、蜀绣并称“蜀中之宝”的晋代;从“织文锦绣,穷工极巧”的宋代,到官府专设劝工局刺绣科推崇蜀绣的清代,三千年历史的涤荡,造就了蜀绣线法平顺光亮、针脚整齐、掺色柔和、劲气生动的技艺特点。“如今,蜀绣在继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在针法上不断创新,绣品造型和做工方面也渐有发展,由单面绣发展成双面绣、立体绣、三异绣、双面异性绣等;也涌现出诸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郝淑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孟德芝等蜀绣名家。”

  工艺继承 路漫漫其修远兮

  走过艺术品展示销售区,蜀绣活跃在台屏、挂屏中,更走下欣赏品“神坛”,光亮的针脚装饰着被面、枕套、绣衣、鞋面等日用品。然而,谁又能料到,琳琅的工艺品背后,蜀绣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

  在锦绣制作工场内,有忙碌于小花楼织机前投梭织锦的织工,也有端坐在蜀锦旁刺绣的绣娘。该馆讲解员告诉记者,博物馆在展出锦绣作品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织工绣娘,而两名绣工工作8小时仅能织出蜀锦10厘米;培养一名能够独立操作的蜀绣绣娘需要7年时间。如今,工艺难度大,课本系统性差,教学体制落后,学习蜀绣成为日趋小众的选择。“我们深知,单靠几位名家传承蜀绣是远远不够的。10年来,我们一直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蜀绣、学习蜀绣,尽我们所能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该馆负责人说。

稿件来源:成都晚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