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成本限制——新兴市场探寻医用纺织品性能与成本平衡点
发表时间:2013-04-18     发表评论

  近年来,亚洲对非织造布的需求速度增长迅速,尤其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非织造布卷材的出口大国,美国有51%的非织造布从欧洲共同体或中国进口。现在多数国家的非织造布生产形势并不明朗,芬兰奥斯龙公司医疗用品事业部产品经理瓦莱里娅·厄尔多斯认为,在新兴市场中加强规范和管理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亚洲现有的非织造布资源,摒弃曲折产业链,直接在国外销售。当然,实现产业链供应新格局的前提是在技术领域无限贴近终端需求。

  纳米技术突破高成本限制

  医用纺织品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成本低,支撑一次性消费;二是使用时必须100%发挥作用,性能还要满足终端客户需求,如阻隔性、吸收性和强力等。

  非织造布在生产中充满着可想象的创新,新工艺将推进和改善整个非织造布的加工过程,包括树脂切片种类、混合比例、纤维细度、形状、形态、密度和厚度、填料种类、添加剂配方以及各种后整理方法等。

  纳米技术虽然已经出现多年,但在非织造布加工中并没有完全开始使用。目前,可通过采用纳米涂层整理或纳米微粒添加进熔体两种方法对非织造布进行处理,且对纳米材料的使用量并不大。

  虽然这将导致高成本和有限的性能改善,但是近年来纳米技术在非织造布领域中的应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美国普杰集团推出了完全商业化的Arium技术,能够生产亚微米级纤维,不需要对树脂切片改性,也无须降低生产速度,极大地改善了非织造布的性能。此外,还可以用多种方式对非织造布结构进行改进,如与其他方法生产的非织造布进行复合等。

  服帖性和耐久性亟须改善

  如今,医疗用品市场增长最快的部分是失禁产品,这也是目前的投资热点。高品质的失禁产品需要满足3个条件:简单、舒适、安全可靠。它们必须具备良好的吸收性,并可吸除异味。

  非织造布已用于多种医用产品,且市场机会不断涌现,如防护服、手术幕帘、手术服以及防止感染的隔离衣等,都成为人体外观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一家卫生用品公司副总裁表示,将来非织造布完全能够用于更广泛的医用领域。而非织造布在医用防护服上使用的最大局限是服帖性,具有双向弹力和更贴身的非织造布无疑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

  另外,无菌防护系统包括灭菌袋子、内包装和外包装都需要使用大量的非织造布,无菌防护系统主要用于保护灭菌用品及器具的完整性,确保在不同病房间传送的清洁性,这需要非织造布有更好的强力和耐久性,而对舒适性无要求。

  非织造布也开始在一些小范围用途出现,虽然市场容量小,但附加值含量高,因而没有价格压力,这类产品包括高级创伤敷料和普通绷带、整形衣以及修复材料。

  健康护理和治疗合为一体

  美国非织造布市场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增长的机会,例如在家庭健康护理和流动救护站方面特别需要一些独特性能的产品,像棉织物一样手感柔软和舒适的非织造布床单,不仅是“用即弃”型产品,而且价格比现在使用的床单还要便宜。可以推测,家庭健康护理不仅是简单的使用绷带和止痛,生产商需要更多地倾听客户的声音以建立准确的产品标准,同时随着健康护理和治疗逐渐合为一体,家庭护理用品将出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关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一直是公众较为关心的话题,产品的生命周期至关重要,医疗用纺织品的高阻隔性与高成本是互相矛盾的两个共同体,特别是牵涉到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更是如此。

  瓦莱里娅·厄尔多斯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问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目前产品的生产方式,到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产品、对不同产品及其处理方式进行比较等,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用即弃”非织造布和可重复使用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会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一次性产品对整体环境的影响较小,且具有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好、无可比拟的完整性,以及更好的经济性。□ 蔡倩 编译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