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trick Chovanec:解读“中国经济困境”
发表时间:2013-07-17     发表评论

中国经济2季度增速下降,引发外界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涌现各种担心和预测。为了更好的认识中国目前经济形势以及对全球其他地区经济产生的影响,清华大学经济及管理学院副教授Patrick Chovanec(文中简称PC)接受华盛顿邮报记者Brad Plumer(文中简称BP)专访,从他的视角对所谓的“中国经济困境”进行解读。采访全文如下:

BP: 对于一个对中国不甚了解的人,您将如何解释为何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度突然出现了这些经济问题呢?

PC:如果你想了解为何中国当下会如此,你需要回顾中国30年来的发展模型——也就是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但这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经济增长来自出口,但是中国是这样——利用外需投资拉动产业发展,如果转而依靠内需,那么这种模式就不能持续下去。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是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通用的模式。这种模式导致经济失衡出现。

BP:为什么现在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对中国经济不起作用了?

PC: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有效的。但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这就非常困难让世界其他地区消化这种失衡。如果中国的生产超过自己的消费,世界其他地区则需要消耗多于自己的产出。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有迹象表明,世界其他地区国家无法担负更多债务增加消费,这直接导致中国出口自08年后显著衰减。

BP:但是如果中国出口模式早在2008年就已经步履蹒跚,那么中国何以在过去5年内保持如此高速的增长?

PC:这就是熟知的“放贷热潮”或者翻译成“投资热潮”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因为此,中国出口占GDP比重从8%降至2%的同时,投资比重却从43%上升至近50%。

BP:解释一下投资热潮,都是那些方面?是人们开始建造工厂和房屋吗?

PC:对的,中国已经失去了外部需求。保持GDP高速增长,国家投资增长了一倍,用于建设新的住房,工厂和基础设施。

BP:这样来看,中国国内的人们就开始购买自己生产的东西。那么中国是怎样做到从出口转内需的呢?

PC:这种变化需要一个广泛的认可。但是在旧的增长模式下,资源已从家庭部门转向投资部门。这包括税收政策,以及保持人民币疲软的汇率政策。而现在,中国需要改变这些政策。但问题是,如果国家改变这些政策,那就等同于敲断支撑经济增长的这条腿,也就是我们说的“投资热潮”。同时中国的内需拉动经济模式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有些格格不入,任何模式变化下的大洗牌都会创造出新的赢家和输家。因此,当下成功的企业并不希望看到模式有所变化。

BP:那么“中国投资”到底是什么?投资过度的标志又是什么?

PC:房屋已经占据了投资的四分之一,包括住宅和商业用房。其中商业用房已经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还有一些企业投资,扩建工厂。在某些行业我们已经看到存在着巨大的产能过剩现在。中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厂熔盛重工前段时间向政府求助的问题就说明了这一点。而光伏行业以及钢和铝等制造商中也存在这些压力。

BP:已经有一些很明显的例子说明(中国存在着投资过度),比如像一个奥林匹克规格的运动场竟然建在一个四线城市,而且该城市并没有一个像样的运动队。大量的高铁线路的搭建并不符合经济意义,但在中国依然会有人去做。同时大量航线航班其实也存在着浪费的现象,有的一天才一两次飞行。我印象很深的是,你带我去的一个商业项目,看到项目介绍,你会觉得,这个项目非常好,利于该地区经济增长。但是当你在那块区域驱车1个小时的时候,你会发现在那里还有一个一模一样的项目存在。在这个省里,居然有5个一模一样的项目。如果在08年前,这些项目报审,只有一个会被批准。但如今在投资热潮下,这5个项目都被批准了,他们互相抢夺生意。我的问题是,为什么银行和其他放贷继续将钱投入到这些项目中去呢?这似乎听起来贷款人对于投资项目是否成功一点也不在乎

PC:这里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许多投资项目是通过私人贷款获得的,也因此在获取投资的时候往往承诺12%或者更高的回报。同样,中国的民众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他们这样想‘嘿嘿,这是国家的银行,不会出现问题。’言下之意就是中国政府为银行做担保。在中国,这种认知是普及的。这也导致一个难以置信的扭曲的投资市场出现。没有人认真的去分析个中风险。过多的投资建立在认为中国政府可以担保一切的基础之上的。

BP: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银行体系现在面临的问题?

PC:对的。在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里,银行借钱给你,你支付银行本金和利息。银行获得资金回流并借给下一个人。但是在中国,经济拉动主要依靠投资的情形下(投资占GDP比重一半),每年投资预算已经越来越大。中国兴建大量铁路,桥梁和公路为GDP增长做出贡献,但从回报来说就是另外一件事了。所以,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如果投资没有产生回报,那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信贷扩张。所以银行体系信贷不断增加。这样将导致坏账负担增加。

BP:这样听起来很不好,但是中国只能依靠这种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吗?

PC: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中国突然大规模扩张信贷。2012年第四季度,信贷扩大了约6000亿美元。今年一季度为1万亿美元。占信贷比重一半的影子银行的风险也愈发值得重视。通过影子银行借贷的承诺高回报但并不明确谁承担风险。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曾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目前银行发行“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由于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一种“庞氏骗局”。这说明影子银行是一个危险的融资类型。更重要的是,在一切信贷扩张的情况下,收益却在迅速下降。这说明光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已经不产生效果了。

BP:中国政府不能找出一些方法来控制贷款么?

PC: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声称,不能这样继续刺激经济;需要控制信贷,尝试调整使经济更均衡增长。但是当他们试图遏制信贷阴影的时候,我们看到上个月“钱荒”事件的整个过程。决策层打算遏制信贷扩张的速度,使银行的问题暴露无遗。银行已经沉迷于信贷扩张——不仅是投资热潮带来的持续资金注入,还可以掩盖他们账面损失的事实。对于中国领导层来说,处理这些问题这是很微妙的,而他们正在摸索。

BP:我们关心的是,中国如何找到一个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PC:我认为这里有多种选择。你可以将消费增长从6%增至13%,这样可以保持GDP年增长率在9%至10%之间。你还可以放弃投资但是消费保持弹性,这将使得GDP年增长滑落至3%至4%。这里有很多选择,但我关注的是,中国不能再把改革后推了——事实上已经推迟多年了——现实已经更加严峻。

BP:改革会怎么做?

PC:意味着会控制信贷扩张,重点就如何更有效的分配信贷。这意味着实行硬预算约束。中国一直缺乏市场规律,中国许多公司可以无限制的借贷——只要他们为GDP增长做出贡献,即使并没有产生回报。

BP: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政府和央行将没有更多的救助对于那些资金紧缺和不良信贷的企业?

PC:对中国来说,任何校正办法都会遇到阻碍。短期看,这样做法可能意味着较低的GDP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并且还有潜在的金融不稳定——投资过度以及银行牵涉其中的违约。至少目前,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办法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发生。

BP:最近的消息是中国2季度GDP增长为7.5%,这个7.5%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PC: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相信这个数字,认为这是官方设定的,这个数字低估了中国经济放缓的程度。我个人认为GDP增长应该在5.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克强指数”已经被广泛报道了,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看,那么中国经济现状甚至应该低于2009年GDP增长。目前,对于官方给出的7.5%,存在着很多的质疑。

BP:对中国来说,最好的情形是?

PC:好消息是如果中国经济经过调整不再将资源用于非生产性的目标。。。那么中国很多潜在生产力地区将获得真正的收益。中国积累了3.4万亿的外汇,这代表了中国强大的全球购买力。中国的消费能力开始超过生产能力。这意味着,如果中国愿意,可以大幅放缓GDP增长但仍可以维持其生活水平。中国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缓冲时间。

BP:那么最坏的情况又是什么?

PC:中国决策层继续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继续创造产能过剩。那么这样下去他们将如同日本在90年代所遇到的一样——日本泡沫经济——因过度投资导致经济崩溃。更严重的是,中国不能保持其金融稳定,比如银行倒闭,虽然我不做这个预测但这也是一个可能性。

BP: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对于欧美等国家又意味着什么?

PC:中国经济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影响取决于这些国家在中国经济模式中处于什么位置。一些国家如澳洲和巴西,中国作为其最重要的铁矿石买家,中国经济的放缓对其是极大的打击。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CAT——建筑设备供应商在过去一年里业务有显著的下滑。

但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则保持了相当弹性,这也使得百盛,GM或沃尔玛等公司在中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如果你是卖服务或成品给中国的,这将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意愿。这些部门往往有限制,但可以看到的是这是一个很大的潜在市场——提高生产力,客服,医疗保健——我是这样看,中国正处于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创造潜力是真实的,破坏也是真实的。你想要什么,取决于你能能看到什么。

稿件来源:华尔街见闻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