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中国经济被世界第一
发表时间:2014-05-08 发表评论
记得高中时,曾听一位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讲座,引用了自己当年写的一首诗进行自我反省,提醒大家不要再犯同样的狂热病。如今虽时隔20多年,却还能清晰记得,其中有“超英赶美但等闲”的句子。
光阴荏苒,如今中国GDP总量早已实现“超英”,并自2010年起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距离“赶美”,貌似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最后“一步”的距离并不近:按照G D P总值计算,2011年,也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次年,美国年G D P总量为15.5万亿美元,中国仅7.3万亿美元,不到美国一半。当时经济学家通过计算认为,中国最早也要到2019或2020年,才能在G D P总量这项关键数据上真正实现“赶美”。
然而“五一”小长假前夕,中国却提前“被赶美”——— 确切地说,是被宣布今年内将实现“赶美”。作出如此结论的,是世界银行[微博]“国际比较计划”(IC P),该计划采用“购买力平价”(PPA)而非美元等实际货币,作为比较各国间经济总量的参数。按照编制者的理论,PPA较受汇率影响的真实货币,更能反映出不同经济体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成本。
4月30日的IC P报告给出的是2011年的结果,而前一次公布ICP报告是2005年。按照这一参数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43%,2011年是87%,IM F认为2011-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24%,美国为7.6%,照此计算,到今年底中国“赶美”有望。
按照PPA计算,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非日本,而是印度:2005年其经济规模尚只有美国的19%,2011年则提升至37%。不仅如此,俄罗斯、巴西、印尼、墨西哥都成为全球经济的TO P12,英国、日本则排名渐行渐远,发达国家中,德国排名略升,意大利则原封不动。
对于PPA计算法,许多专家不以为然,如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家蒂埃里·盖格就认为,草率地采取PPA比较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并借此给出排名并不准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证明其“不靠谱”程度——— 最新ICP报告中“被世界第三”的印度,国内生活在赤贫状态下的人口比例高达30%。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报》财经专栏作家罗伊科·塔塞更指出,他所认识的一位世行官员私下承认,PPA计算法的误差“可能高达正负15%”。
法国《新观察家报》副刊《八十九街》联合创始人之一帕斯卡尔·里舍和英国《金融时报》均认为,PPA标准计算出的“世界经济第一”水分的确很大,新兴国家理应更重视“人类发展指数”(H D I),相对于G D P或PPA的总量计算,H D I综合参考了卫生、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可更精确地衡量每个经济体内的民众生活质量。在H D I排名上,中国离“超英赶美”差距甚大:美国2012年H D I指数0.937,同比上升0.003,排名世界第三,英国0.875,同比上升0.001,排名世界第27,这项被联合国[微博]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报告中,列入第一组“极高组”的才算发达国家,该组排名最低的克罗地亚为0.805,列入该组、即可算发达经济体的共47个,亚洲中仅有日本(第10)、韩国(12)、香港(13)、新加坡(18)、文莱(30)五个,中国0.699,同比上升0.01,列世界第102位,位居第三组“中等”,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金融时报》社论认为,仅评估H D I指数也并不科学,还应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军事能力等,在这些方面,中国排名显然比H D I靠前得多,但离“赶美”同样有很大差距。而里舍则认为,总量的堆砌——— 不论G D P或ICP——— 都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比如,倘所有非洲国家统一成一个经济体,其GD P总量也会相当可观,可这样一个经济体就是富强吗?一个国家在G D P总量上名列前茅是不够的,因为它还需面对各种社会问题,G D P总量的提升,未必意味着社会发展和公平问题迎刃而解。
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被第一”?
首先必须认识到,“超英赶美”的确并非仅仅总量超越就算真正超越,PPA或G D P计算法本身存在许多失真因素和人为影响,且按G D P人均排名,中国仅列第99,较美国的第12相去甚远。不过,也应看到,除了少数“唱衰论”顽固支持者,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一点,即中国经济规模“赶美”本身,并没有多少悬念。即便有,这个悬念不过是何时真正实现超越的问题。不仅中国,新兴国家在经济发展轨迹上相继“超英”、将“旧世界”甩在身后,也是大势所趋,ICP报告中许多结论都大有商榷余地,但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工业化国家所占比重自统计以来首次跌破50%大关本身,却是值得认真对待的。无视这一趋势的客观存在,对新兴国家争取和自身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潜力相称的,对全球经济、金融重大话题话语权、表决权,是不利的。
正确的态度,应是一方面客观对待包括ICP报告在内,那些让本国“江湖地位陡升”的数字排列组合认识到,任何数据都有其局限性,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尚有许多落后点、盲点,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是多领域、全方位的,并非在总量数据上实现赶超,便真的成为“发达社会”;另一方面,也应正确对待国际间对自身观感的改变,正确对待外界以“富国”“大国”标准,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按照ICP报告的说法,也很难支持世行和IM F“全球贫富差距大大缩小”、“世界已变得更加平等”之说: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经济总量所占全球比重仍近50%,而人口仅占全球人口17%;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仍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在IC P报告中,欧盟占全球财富总量18.6%,美国17.1%,中国14.9%,三者相加超过50%。如将欧盟视作单一经济体,全球拥有财富总量比例超过1%的经济体共16个(除欧盟、美国、中国外还有印度6.4%,日本4.8%,俄罗斯3.5%,巴西3.1%,印尼2.3%,墨西哥2.1%,韩国1.6%,加拿大1.6%,沙特1.5%,土耳其1.5%,伊朗1.4%,澳大利亚1.1%,台湾1.0%),上述16个经济体以外各国所占财富总量比例,则只有17%,这表明全球经济发展仍旧处于不平衡之中。
陶短房(旅加学者,知名专栏作家,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人)
光阴荏苒,如今中国GDP总量早已实现“超英”,并自2010年起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距离“赶美”,貌似只有一步之遥。然而这最后“一步”的距离并不近:按照G D P总值计算,2011年,也即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次年,美国年G D P总量为15.5万亿美元,中国仅7.3万亿美元,不到美国一半。当时经济学家通过计算认为,中国最早也要到2019或2020年,才能在G D P总量这项关键数据上真正实现“赶美”。
然而“五一”小长假前夕,中国却提前“被赶美”——— 确切地说,是被宣布今年内将实现“赶美”。作出如此结论的,是世界银行[微博]“国际比较计划”(IC P),该计划采用“购买力平价”(PPA)而非美元等实际货币,作为比较各国间经济总量的参数。按照编制者的理论,PPA较受汇率影响的真实货币,更能反映出不同经济体商品和服务的真实成本。
4月30日的IC P报告给出的是2011年的结果,而前一次公布ICP报告是2005年。按照这一参数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规模是美国的43%,2011年是87%,IM F认为2011-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为24%,美国为7.6%,照此计算,到今年底中国“赶美”有望。
按照PPA计算,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非日本,而是印度:2005年其经济规模尚只有美国的19%,2011年则提升至37%。不仅如此,俄罗斯、巴西、印尼、墨西哥都成为全球经济的TO P12,英国、日本则排名渐行渐远,发达国家中,德国排名略升,意大利则原封不动。
对于PPA计算法,许多专家不以为然,如世界经济论坛经济学家蒂埃里·盖格就认为,草率地采取PPA比较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并借此给出排名并不准确,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证明其“不靠谱”程度——— 最新ICP报告中“被世界第三”的印度,国内生活在赤贫状态下的人口比例高达30%。加拿大《蒙特利尔日报》财经专栏作家罗伊科·塔塞更指出,他所认识的一位世行官员私下承认,PPA计算法的误差“可能高达正负15%”。
法国《新观察家报》副刊《八十九街》联合创始人之一帕斯卡尔·里舍和英国《金融时报》均认为,PPA标准计算出的“世界经济第一”水分的确很大,新兴国家理应更重视“人类发展指数”(H D I),相对于G D P或PPA的总量计算,H D I综合参考了卫生、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可更精确地衡量每个经济体内的民众生活质量。在H D I排名上,中国离“超英赶美”差距甚大:美国2012年H D I指数0.937,同比上升0.003,排名世界第三,英国0.875,同比上升0.001,排名世界第27,这项被联合国[微博]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报告中,列入第一组“极高组”的才算发达国家,该组排名最低的克罗地亚为0.805,列入该组、即可算发达经济体的共47个,亚洲中仅有日本(第10)、韩国(12)、香港(13)、新加坡(18)、文莱(30)五个,中国0.699,同比上升0.01,列世界第102位,位居第三组“中等”,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金融时报》社论认为,仅评估H D I指数也并不科学,还应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军事能力等,在这些方面,中国排名显然比H D I靠前得多,但离“赶美”同样有很大差距。而里舍则认为,总量的堆砌——— 不论G D P或ICP——— 都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富强程度,比如,倘所有非洲国家统一成一个经济体,其GD P总量也会相当可观,可这样一个经济体就是富强吗?一个国家在G D P总量上名列前茅是不够的,因为它还需面对各种社会问题,G D P总量的提升,未必意味着社会发展和公平问题迎刃而解。
应该如何看待这个“被第一”?
首先必须认识到,“超英赶美”的确并非仅仅总量超越就算真正超越,PPA或G D P计算法本身存在许多失真因素和人为影响,且按G D P人均排名,中国仅列第99,较美国的第12相去甚远。不过,也应看到,除了少数“唱衰论”顽固支持者,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一点,即中国经济规模“赶美”本身,并没有多少悬念。即便有,这个悬念不过是何时真正实现超越的问题。不仅中国,新兴国家在经济发展轨迹上相继“超英”、将“旧世界”甩在身后,也是大势所趋,ICP报告中许多结论都大有商榷余地,但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工业化国家所占比重自统计以来首次跌破50%大关本身,却是值得认真对待的。无视这一趋势的客观存在,对新兴国家争取和自身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潜力相称的,对全球经济、金融重大话题话语权、表决权,是不利的。
正确的态度,应是一方面客观对待包括ICP报告在内,那些让本国“江湖地位陡升”的数字排列组合认识到,任何数据都有其局限性,认识到自身的发展尚有许多落后点、盲点,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是多领域、全方位的,并非在总量数据上实现赶超,便真的成为“发达社会”;另一方面,也应正确对待国际间对自身观感的改变,正确对待外界以“富国”“大国”标准,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按照ICP报告的说法,也很难支持世行和IM F“全球贫富差距大大缩小”、“世界已变得更加平等”之说:一方面,工业化国家经济总量所占全球比重仍近50%,而人口仅占全球人口17%;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仍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在IC P报告中,欧盟占全球财富总量18.6%,美国17.1%,中国14.9%,三者相加超过50%。如将欧盟视作单一经济体,全球拥有财富总量比例超过1%的经济体共16个(除欧盟、美国、中国外还有印度6.4%,日本4.8%,俄罗斯3.5%,巴西3.1%,印尼2.3%,墨西哥2.1%,韩国1.6%,加拿大1.6%,沙特1.5%,土耳其1.5%,伊朗1.4%,澳大利亚1.1%,台湾1.0%),上述16个经济体以外各国所占财富总量比例,则只有17%,这表明全球经济发展仍旧处于不平衡之中。
陶短房(旅加学者,知名专栏作家,国际政治、经济评论人)
稿件来源:南方都市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