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壁垒”拦路 外贸行业受伤不轻
发表时间:2014-05-13     发表评论

  “绿色贸易壁垒”指各国为保护本国市场,借口保护环境和国民健康,对进口商品提出的带有歧视性、针对性的技术、安全和卫生标准。

    来自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第一季度开展的绿色贸易措施影响的调研显示,受“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全省不少外贸企业大倒苦水,表示受伤不轻。

    作为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绿色贸易壁垒”因其隐蔽性成为一种较为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并呈现三大发展趋势:首先覆盖产品范围不断加大。主要表现在种类日益扩大、名目越来越繁多。如以往绿色壁垒主要集中于农副产品和食品,如今已经扩展到机电、纺织鞋帽、玩具钟表和橡塑皮革等几乎所有领域。其次是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以碳足迹为例,涉及美国环保标章计划、加拿大环境选择标志、欧洲之花、北欧白天鹅环境标志、法国新环保法案等。201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碳足迹标准ISO14067正式实施。其三是不断修订并严格。如O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认证标准)是当前全球使用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大的纺织品生态标志,欧盟每年对其进行修订并发布。

    “绿色贸易壁垒”限制,对进出口造成多方面影响,企业普遍有感。那么,绿色壁垒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哪些?业内人士指出,首当其冲的肯定直接影响出口。以印尼近两年相继出台的GAP认证、绿色包装、标签等新规为例,印尼要求每1批进入印尼市场的芦柑都要在出口包装厂经过SGS的包装标识检验认证,出具合格证书后才能在印尼顺利通关。

    其二是间接影响出口竞争力。在被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调查的轻纺鞋帽、机电仪器、化矿金属、玩具钟表等生产企业普遍认为,破解绿色壁垒必须依靠国外技术标准和认证要求,导致企业须送国外检测,出口费用被迫增多,甚至造成企业订单流失。如ISO21254标准,国内缺乏相对应的权威认证机构,导致企业必须到国外送检,不仅增加成本,还不得不拖延检测周期,严重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此外,被调查的农食产品生产企业一致认为,日本对我国出口食品实行歧视性壁垒,如日本对我国大米进行的103项农残检测,而对其国内市场生产流通的大米却未采用如此多项的检测,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对此,泉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石狮办事处建议相关部门及企业积极实施ISO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加快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的步伐。在加强环保产品开发的同时,可以调整出口贸易的地理方向,扩大向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稿件来源:石狮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