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在2014年郑州农产品(棉花)期货论坛圆桌会议上,中储棉花信息中心主任刘克曼就目标价格政策下的棉花储备政策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刘克曼认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出台,使国家储备棉政策终于回归其本来应有的职能。她说,我国棉花储备政策自上世纪50年代就有,当时棉花储备职能更多是战略物资储备。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深化改革,棉花储备的战略物资储备职能逐渐弱化,取而代之新的职能则是市场调控。也就是说,国家棉花储备政策的本来职能是进行市场调控。三年临时收储政策,之所以叫“临时”,正如上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程国强局长演讲中提到的,其实质是一项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支持政策。取消临时收储,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促进市场形成价格机制的回归,使今后国家储备棉政策得以回归其应有的调控职能上。根据现行有效的政策,棉花储备政策仍是国家调控棉花市场的两个重要手段之一(另一个是进出口)。随着国际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进出口政策趋势是逐渐宽松,也许棉花储备政策将是国家唯一可靠的棉花市场调控手段。她说,这是她对棉花储备政策的基本理解。
其次,她认为,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背景下,棉花储备政策也需要进行相应转变。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代表的不仅是价格补贴,更是国家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根本性政策取向,即“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及“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基于对此根本政策取向的理解,她认为,棉花储备政策需要有四个方面的转变。
一是储备调控目标要调整。按照200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宏观调控要兼顾棉农和纺织企业的利益,充分应用储备和进出口等手段,调节棉花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稳定国内棉花市场”。可以看出,现行政策框架下,棉花储备调控的方法是“调节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落脚点是“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中储棉花信息中心在研究中,提出了新的储备调控目标参考,即“完善调控机制、调节棉花供求、弥补市场失灵、维护产业安全”,即调控主要通过调节供求弥补市场失灵,调控的落脚点要调整为“维护产业安全”。
二是调控时机选择要慎重。建议尽可能减少储备调控使用频率,只在市场出现非理性且巨幅波动,对产业安全产生严重威胁时,才出手实施调控。
三是调控方式要市场化。一方面,按照政策不要扭曲市场价格的基本取向,实施储备调控尤其是通过收储或投放调节市场供求总量时,要按照随行就市的定价原则,尽量不要采取由政府相关部门分析制定价格的方式,因为实践证明,市场才是最万能的,要充分尊重市场。另一方面,储备能否通过期货市场,“以四两拨千斤”,这是中储棉和郑商所自棉花期货品种在国内上市以来就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目前看仍可能存在一些障碍,但在创新思维下,往往认为不可突破的固有模式,也许离柳暗花明就隔了一层窗户纸。中储棉信息中心也将和郑商所一道,进一步加强相关基础性研究。
四是调控机制要健全和完善。目前棉花调控政策基本还是一事一议为主。这种机制下,让市场企业最头痛的可能不是收储和投放政策本身,而是不确定何时收、何时投,时间的不确定让企业很被动。如果形成一种储备调控决策机制,比如,确定在什么原则条件下启动储备棉收储或投放,并把这个原则公布于众,市场中企业就可以对政策取向了然于胸,企业自己会提前判断,并预先在经营策略上留出余地。另外,储备棉轮换机制也需尽快建立,在不影响供求总量的情况下,不断完善储备棉结构,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能充分发挥调控效果。
最后,刘主任说,中储棉总公司作为棉花行业两个中央直属企业(另一个是中纺棉花)之一,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自身经营和发展。中储棉总公司未来将继续执行好宏观调控任务,除此之外,作为棉花行业“共和国长子”,也将不断引领、推动棉花产业进步。中储棉信息中心前段时间刚推出的“国家棉花资源监测信息平台”正是在推动棉花流通现代化方面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中储棉总公司和中储棉花信息中心愿与涉棉企业一起迎接我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步伐。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