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7月外纱进口因何“井喷”?
发表时间:2015-08-25     发表评论

  据海关统计,2015年7月,我国棉纱进口约22万吨,同比增加38.4%,环比增加11.4%;2014.9-2015.7我国累计进口棉纱211.7万吨,同比增加12.9%,2014/15年度棉纱进口量预计将突破230万吨,高于2013/14年度。但与中国棉纱进口的“高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月份以来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部分东南亚国家纱厂减产幅度已达到15%-25%,如印度泰米德邦尔纳500多家小型纺织厂中,大部分每周停产一到两天;由于印度没有棉花消费税,纯棉纱厂家每周仅停产一天。那么什么原因使进口棉纱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的行情呢?笔者归纳如下:

  一、担心人民币汇率继续快速贬值,棉纱进口和国外纱厂7月纷纷加快纱线装运、清关,以减少进口付汇成本。广州、宁波、青岛等地的海关人员介绍,6、7月份抵港的印度、越南等东南亚产地纱线数量持续上升;一些中国贸易商认为,随着人民币贬值,8、9月份将有大量的外纱进口合同无法执行,港口保税棉纱的“寄售”量将快速下降,外纱或“供不足需”;

  二、印巴等棉纱FOB、CIF价格不断下调,6、7月份引发中国布厂、进口商的关注和下单。由于部分中国买方延迟或无法开出信用证,再加上印度国内纺纱成本上升而需求没有起色,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纱厂产品库存普遍高企和资金紧张,纱厂只能选择“降价换量”,8月20日青岛港印度产C21S、C32S纱的CIF报价低至2.20美元/公斤、2.45美元/公斤;

  三、6、7月份中国织布厂、进口商对高品质、高支外纱的需求相对旺盛。6月份以来,由于国内高品级、高质量的新疆手摘棉已消耗殆尽,机采棉因短绒率高、纤维一致性差以及强力偏弱等原因“不堪大用”;而高等级的进口澳棉、美棉被进口配额和过高的价格拦在“门槛”外,因此通过进口全美棉、澳棉或印度棉配棉的纱线来满足下游需要成为很多“捷径”,无限制的大量外纱涌入中国市场使严控增发棉花进口配额的政策功效大打折扣。(一叶知秋)

稿件来源:中国棉花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