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复苏
发表时间:2018-04-03    作者:梁耀丹 发表评论

  世界冠军李宁今年55岁,他要做的,是让李宁公司重新年轻。

  3月22日,李宁公司公布了2017年的全年业绩,公司继续保持增长势头。88.74亿元的营收是李宁回归三年后,李宁公司距其2010年近95亿元的巅峰时刻最近的一次。而李宁公司总市值则创下5年来新高的183亿港元。

  就在2月份,李宁在纽约时装周发布会的新品“爆红”网络,一时好评如潮,被认为李宁公司在向年轻化靠拢……越来越多迹象表明,中国的老牌服装品牌李宁公司正在稳步复苏。

  然而,在业绩会上谈到公司改革成果,李宁却认为“还不够理想”。根据李宁财报,过去一年,公司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为5.15亿元人民币,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率为5.8%。“5.8的净利润率在行业里面是很低的,这说明我们的效率还是不行,说明我们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同时也说明我们的商业模型还是有问题。”李宁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把国产体育品牌第一的位置拱手安踏后,李宁与其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安踏总市值为1063.09亿港元,与之相比,李宁仅为175.24亿港元,不到前者的1/6。

  走出三年亏损阴影

  对比2011-2014年三年间的连续亏损,李宁公司似乎已经走出了巨亏阴影。

  财报显示,2017财年,李宁收入达88.74亿元,较2016年上升11%;经营溢利为4.46亿元,较2016年的3.86亿元人民币上升16%;毛利则较2016年的37.05亿元人民币上升13%至41.76亿元人民币。其中,李宁品牌的收入占李宁公司总收入99%,达88.19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上升11%。这是李宁公司扭亏的第三年,成绩明显有所提升。

  此外,李宁在过去一年依然在持续“瘦身”。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不包含李宁YOUNG销售点,在中国的李宁销售点数量共计6262个,较2017年初减少178个。对此,李宁解释称,关店不是硬指标,一切以业务为导向,关闭和改造低效以及亏损店,未来要增开高效的、或具有体验概念的大型店铺。

  “2017年,我们不断提升产品、渠道和零售运营能力,于运营和盈利能力方面均保持稳健增长。展望未来,在产品方面,我们将聚焦深度打造和巩固李宁式体验价值,同时把专业运动与时尚、娱乐、休闲更好的结合起来。在渠道和零售运营支持平台方面,我们将遵循‘一切以业务为导向’的原则,以提升效率为核心。我们亦会持续加大在数字化运营改造的投入,合理及谨慎地运用资源开拓商机及市场潜力。”李宁如是表示。

  业界普遍认为,李宁的业绩回暖在于很好地利用了社交网络和电商渠道—这次在纽约时装周上的亮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17年,李宁电商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持续上升,占比达19%。

  在鞋服行业独立分析师、上海良栖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程伟雄看来,李宁的复苏固然有自身的因素,和大环境也有关。近年来,随着健康需求增大,整个运动市场在复苏。李宁调整经营战略之后,也做了品牌年轻化、时尚化的努力,使李宁在经历业绩阵痛后得以复苏。

  优他国际品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杨大筠则认为,李宁复苏的强劲源动力在于,企业在前几年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切皆有可能

  李宁的发展,倒像是应了它的那句著名口号:“一切皆有可能”。

  1982年,19岁的李宁在第6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荣获6项全能冠军,成为了世界体操史上的神话。1989年,已经退役的李宁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商标创立了李宁公司。

  2008 年,李宁给北京奥运会点火,也给自己的公司上了油门。随着国内运动体育的发展,李宁公司飞速扩张。2009年,李宁在华销售首次超越阿迪达斯,仅次于耐克,并在2010年发展到巅峰—营业额94.78亿元,净利润11.08亿元,在全国拥有8000多家店面。

  杨大筠指出,李宁公司的发展与大多数国产体育品牌的崛起路径相似:随着2000年之后中国体育产业开始蓬勃发展,体育品牌开始依靠大规模开店扩大市场占有率,加上大力度的广告营销,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转折点发生在从2011年底。体育品牌在中国遭遇了10年来最大的一次全行业库存危机。仅在2012年,六大体育用品巨头就关闭门店近5000家,彼时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感慨称,“闭着眼睛都挣钱的时代结束了,深耕时代来临了”。

  “到了市场饱和的时候,过去国产体育品牌这种通过加盟模式开店、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商业模式,反而成了它们发展的障碍。”杨大筠表示。

  与此同时,李宁公司却正在进行着一场品牌重塑运动。2010年,李宁公司发布了全新的LOGO,并将“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改成“Make The Change”,塑造“国际化”品牌形象,以更激进方式完成对耐克的超越。为此,李宁公司付出的代价是性价比优势不再,价格上升导致订货数量急剧下降,库存量急剧攀升。

  2012年,走过23个年头的李宁公司迎来了上市以来首次巨亏,亏损金额接近20亿元,门店关闭1800家,接下来两年,李宁公司的业绩持续亏损。

  杨大筠分析,李宁公司的转型不成功是由于行业趋向饱和,公司对消费形势的把握不准确、年轻化转型策略进行不彻底等因素导致的。

  面对连年的业绩颓势,2014 年底,已经“隐退”多年的李宁不得不重出江湖,重新执掌公司,结束了公司职业经理人时代。

  在这场英雄主义式的回归过后,李宁带领公司完成了一场漂亮的转身。李宁重启了当初那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口号,与此同时,李宁对公司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重新确立了“核心品牌、核心业务和核心市场”的三大聚焦战略;开始采取更为稳健和谨慎的渠道拓展计划;关掉经营效益差的门店;改进产品体验等等。

  2015年,李宁公司终于扭亏为盈。

  重返第一不易

  眼下,李宁公司正试图重塑往日的荣光。然而,重返国内第一的位置并不容易。

  从市场格局来看,目前坐在国产体育品牌头把交椅的是安踏,安踏、李宁、特步和361°等四大运动品牌占据着中国体育市场的半壁江山。四大运动品牌均在港股上市,但在目前,安踏的总市值已经超过千亿港元,超过李宁、特步和361°市值总和的三倍。

  在2017年,安踏、李宁、361°和特步的全年营收分别为166.92亿元、88.74亿元、51.58亿元和51.13亿元,差距可见一斑。

  “国内体育产业经过2010-2017年近十年间洗盘,基本上竞争格局已经固化了。”杨大筠说。

  李宁公司的转型仍在持续。在业绩会上,李宁对媒体表示,“(转型)还在路上”。“如果建立起成熟有效率成模型系统的零售执行系统,至少还要三年时间。”李宁说。

  对于未来,李宁显然有了更多的信心。李宁首席财务官曾华锋表示,“预测2018年目标是中单位数增长,(营收)差不多应该达100亿以上”。

  杨大筠认为,李宁公司需要突破的地方还有很多。

  “李宁还是要加强它的民族特质,坚持本土化和专业化;其次,李宁的产品还要更加迎合中国年轻的消费群体,因为中国未来五年消费群体都是以90后为主导的。”杨大筠表示。

稿件来源:时代周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