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首个“纺织+AI”车间:魏桥
发表时间:2018-04-04     发表评论

  借助AI技术,原本专业化知识可为普通人掌握,原本需十人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一人。在世界上最大纺织企业、“世界500强”魏桥创业集团的车间里,随处可见的AI技术不炫技玩虚的,而是瞄准问题,跟生产过程紧密,源源不断地产生价值。

  把棉花纺成纱,一般要经过清花、梳棉、条并卷、精梳、并条、细纱、包装等主要工序。过去,这些工序依靠“人海战术”,动辄数百名纺纱工围着一堆机器转。但高科技的介入改变了传统模式——得益于12.5万纱锭智能化生产线,这里所有的纺纱流程都实现了自动化。

  进入车间,排列整齐的各色设备运转有序,却少有人走动,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机器人”,它们正成为车间里的主角。例如最直观的包装环节。作为纺纱工业的主要环节之一,包装原本是“苦活、累活”的代名词。但这个车间建立起长度为35公里的轨道,粗纱从一楼到二楼自动入库,整个流程无任何人工直接参与。

  看得见的改变背后,是看不见的大脑在起作用。

  “在整个生产线上,我们安装了十五万个传感器,对所有的一线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进行智能分析,其结果可反馈给系统自动调节生产过程。”魏桥纺织董事长张红霞向科技日报记者举例:像细纱车间工人,现在一个班只有6个人,一个人要看管2万纱锭,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因为以前需要60人,一人最多看管2—3千纱锭。一个更直观的数据比较是:纺织全行业的每一万锭所用工人数量为100人,但在魏桥纺织甚至最少只用10人。

  装上了“智慧大脑”的智能纺纱生产线到底有多聪明?魏桥纺织生产管控中心主任陈以军告诉本报记者,“我们将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对纺纱每个工序和作业点进行可视化监控,并通过互联网跟踪订单的进展和质量情况,同时,将生成的实时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以此反作用于生产管理。”

  菅敏是全国纺织行业细纱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按照以往 ,她的眼力和经验让其“鹤立鸡群”,“我们车间的纺车一台有480锭,我一共可以看30台车,共有14400锭。细细的纱钱在牵伸过程中容易‘断头’,会造成相应纱锭上的棉纱浪费,这都要凭工人的眼力和经验去发现。”

  但在智能化生产线面前,她的优势“变弱了”——在处理“断头”方面,装上“聪明大脑”的机器比人更可靠。

  实际上,除了“断头”这一困扰纺纱企业的一大难题之外,在纺纱行业还存在着一种现象:纺纱对车间环境要求高,比如需要灯光明亮,车间温度时刻保持28摄氏度以下,湿度保持55%-65%以内,以保证产品质量。

  “生产全程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化”、“在线监测智慧化”,这“三化”的实现解决了上述两大难题,甚至可实现“熄灯生产,织造不断头”的生产状态。如同在黑暗中练就的“穿针儿眼”绝活,不借助灯光的高科技,完成了最熟练的纺织工完成不了的种种动作,从而打造出全球纺纱业的第一个“熄灯车间”。

  产业转型升级,向AI技术要“红利”是当下很多产业的发展主流。但事物发展总是两面性,不好的一面便是,随着生产效率提高,会有大批的劳动力被精简。

  “纺织行业里,90%的就业人口是农民工。我们不能以智能化为借口让工人下岗。”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士平曾向本报记者坦言,新技术推动产业升级,我们会扩大规模,吸收这部分被精简的劳动力,不会让一个纺织工人失业。

稿件来源:科技日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