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行业风险对冲场所存在的可行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8-09-10    作者:侯凡春 发表评论

  丝绸行业需要期货、中远期市场吗?

  一位行业专家,大约在两个多月前向笔者提出了以上问题。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回答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行业是否需要对冲风险的场所,其在市场经济相对成熟的国家它是比较容易解答的,但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中国其就难以回答。
 
  “市场因素”、“商品条件”统称为建立风险对冲场所的两大基础条件。但中国还得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一个“政策因素”。如果前两条属于客观条件的话,那后一条属于主观条件。显然主观条件比客观条件更加难以把握。
 
  风险对冲场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期货市场;二是中远期市场。
 
  在中国,期货市场归国务院审批,证监会实施日常监管;中远期市场归省级政府审批,地方金融办实施日常监管。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中远期市场与期货市场几乎同时诞生。据悉,嘉兴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是最早的中远期市场之一,它诞生的时间是1993年。
 
  回到主题,丝绸行业是否需要期货、中远期市场?以下我们就相关条件展开分析。

  关于“基础市场因素”

  基础市场因素体现的是基础条件决定商品交易。
 
  众所周知,无论是期货还是中远期,它们共同的基础市场就是现货市场。也就是,现货市场的成熟度就决定着期货、中远期市场的需求度。
 
  不可否认,丝绸的原料生丝,其与其它众多的中国大宗商品一样,它的基础市场是不成熟的。衡量基础市场是否成熟就用一个最简单的指标——远期合约。远期合约是买卖双方通过契约形式将商品价格、数量、规格、交期、付款方式等固定下来的一种商品销售形式。多则成熟,反之就不成熟。显然远期合约是相对于即期合约而存在的。现实告诉我们,丝绸行业的远期合约非常的少,仅局限在部分出口公司和很少的企业里。
 
  为什么远期合约是中高端交易的基础?
 
  因为无论是期货,还是中远期交易,它们交易的标的物都是远期合约。只不过现货远期合约是非标准化的,而期货和中远期是标准化的。
 
  “基础市场因素”中还包含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丝绸在这方面比较好,所有商品价格均是市场在调节。
 
  我们关注的是,在“基础市场因素”不好的情况下,其是否意味着中国就不应该建立期货和中远期市场?
 
  若按正常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没有套期保值需求就意味着实体经济参与交易的前提不成立。如果实体经济都不参与其中,这个市场一定会是投机过度的市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期货市场刚刚诞生之时,苏州商品交易所在交割环节的创新经验,以及之后的广西糖网、无锡不锈钢和武汉光谷等建立起的与现货接轨的做法,他们都很好地解决了在基础市场不成熟条件下如何发展中国的期货与中远期交易。其经验非常值得在各行业进行推广。因为以上所有的与现货接轨的做法,它们采取的均是不回避现货月主盘交易,其与当下主流市场所采取的方式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关于“商品条件”

  一个行业现货市场是否成熟,其与一定的商品条件息息相关。商品条件是“商品价格波动性”、“商品标准化程度”、“商品储藏性”和“商品大宗性”因素的集合。
 
  关于“价格波动性”。生丝的价格波动非常的好,其主要原因是生丝的原料蚕茧它一方面属于季节性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它的饲养环节还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历史上的很多年份,以及从去年到今年所发生的大幅的价格波动等,其都能充分证明这点。价格波动性是建立期货、中远期市场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关于“商品标准化”。传统上,生丝的标准化程度不是太好,其主要源于蚕茧生产的过度分散。因为,不同地域的蚕茧质量其差异比较的大。但是,随着蚕茧生产越来越向广西集中,这一情况正在或者已经发生着变化,其使得生丝标准化程度得以大大地提高。
 
  关于“储藏性”。毋庸置疑,生丝的储藏性还是非常好的。
 
  关于“大宗性”。不可否认,生丝的大宗性并不是太好,它的市值总额也不过200多亿元,其在大宗商品大家族中算是比较小的。但近些年来,大宗性已有一定程度的改进:一是,丝绸需求的增长会带动原料产量的增加,只是需求端因素要完全反应到供应端上来,其存在一个时滞;二是,丝绸的价值已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比如:去年生丝已接近60万元一吨。美国期货市场也有一些大宗性不是太好的品种,但交易却非常活跃,其说明大宗性缺陷是可以通过相关措施加以改进的。
 
  综上所述,价格波动性、商品标准化、商品储藏性已经不错,唯有商品大宗性尚存在一些问题。对于所存在的不足,相信平台管理者会有智慧加以解决的。
 
  关于“政策因素”

  2011年和2012年,国务院分别颁发了对交易场所整顿的国发(38)号和(39)号文。时至今日,这两个文件仍然对中远期平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两个文件的核心是禁止集中交易、标准化交易和实行T+5结算等。显然,这些限制是要让中远期市场回归到传统的现货市场中去。这相当于,以前一直用惯windows的,一下子要他们回到dows中去。
 
  关于国家为什么要出台这样的政策?笔者思考了很长时间,也许有几方面:
 
  第一、他们是拿美国模式来套中国。首先,历史上美国的远期市场的确不是标准化交易,但其是集中交易,也是T+0结算;其次,现行美国商品市场是单级和两级市场的结合体。在美国部分成熟的行业,期货市场已经完全取代现货市场。
 
  第二,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中远期市场在商品跨越式发展中国的作用。
 
  第三,出于监管的需要。因为中国中远期市场数量繁多,日常监管又不归证监会。他们认为,用严格限制交易和结算的方式,可以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
 
  美国历史上的远期市场其存活期非常的短暂。CBOT诞生于1848年,直到1865年才使用标准化交易。在这之前,他们都是使用非标准化交易。
 
  商品交易的发展轨迹即是:即期交易取代以物易物交易,远期交易取代即期交易,期货交易取代远期交易。因为,商品交易的每一次升级都大大受到客观需求的推动,更受到相关条件的约束。这些条件是市场条件、商品条件和服务条件的集合。所以,美国期货市场发展是渐进式的,其制度变迁是诱致性的。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商品交易制度是跨越式的,其制度变迁是强制性的。
 
  中、美之间的基础市场完全不同,其决定在商品交易领域他们不能使用同一的发展模式。
 
  那中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商品交易发展之路呢?
 
  显然应该建立三级市场体系。最基础的是现货市场,中间层次的是中远期市场,最高的是期货市场。因为基础市场不成熟,中间层次市场才有它存在的价值。中国中远期市场的作用,已被政策制定者远远地低估了。
 
  从发达国家的金融监管经验看,分级监管既不能有效发挥监管的作用,其漏洞也很多。改变它的唯一方法即是实行全国统一监管,这是一切金融属性交易必要的监管方式。
 
  通过以上分析,其已基本得出结论,即:丝绸行业的确需要一个健全的风险对冲场所。这个场所是在三级市场体系框架下的。
 
  也许以上分析尚不能解决大家对交易市场作用的认识,因为很多人,他们容易将历史上的大起大落与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发生直接联系。受篇幅所限,笔者只能通过之后的文章来对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与解答。
 
  综上所述

  与所有的大宗商品行业一样,丝绸发展离不开商品交易的支持,尤其是中高端商品交易的支持。因为,一个价格波动频繁的行业,其有效降低风险的唯一办法是建立好一个健全的对冲风险体系,也就是期货、中远期市场。为此,笔者呼吁,行业协会和政府相关部门对上述述求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不稳定的市场会严重干扰中国丝绸的发展。

  以上分析与建议仅供参考!

稿件来源:国际丝绸联盟秘书处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