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有“中国织造名城”之称。2022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827.8亿元,全国城市50强位次提升至第45位,成功跻身全国地级市20强。其中,纺织服装产业实现产值632.83亿元,同比增长2.99%,在全市产业体系中居第4位。
在传统产业发展压力增大的环境下,襄阳市持续推动纺织产业迭代升级,依托“链长制”,统筹抓好纺织产业链的项目建设、产业招商、补链延链工作,在创新、提质、增效中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勾勒出一条“上扬曲线”。
技改实现提质增效
2月20日,走进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天舒纺织有限公司纺纱车间,智能化生产线正满负荷生产,少量纺织工人骑着电动车穿梭巡查。
受疫情和国际市场波动影响,天舒纺织发展曾一度低迷。面对困境,企业选择逆势而上,主动淘汰落后设备,注重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使其再度焕发光彩。“目前订单充足,生产已排到二季度。”天舒纺织总经理高立新表示,现有产能正满负荷运行,加班加点赶订单、赶进度,预计一季度产值可达1.2亿元,年产值将突破5亿元。
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襄阳市枣阳万通棉纺实业有限公司,是否实施了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看生产效率、成本控制便一目了然。
2月21日,该公司3号车间内,上万纱锭高速旋转,偌大的车间里只有几名工人监测着设备的运转;而在1号车间,40多名工人在半自动化设备旁不时用手拨弄纱锭;在2号车间,80多名工人忙个不停,奔走在一排排纱锭之间。3个车间3个忙法,该公司总经理余唐初解释:“3号车间完成了技改,1号车间完成了部分技改,2号车间尚未技改。”
“技改后产能可以提高6倍以上。公司成立之初棉纱产量3万锭时,员工总数达1200人,现在产量到20万锭,满负荷生产,只要600人就够了。”余唐初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前“招工难”,技术改造可以实现一举两得。
除了万通棉纺,天舒纺织、富仕纺织等企业也纷纷跟进,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引进信息化管理系统和高端生产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万锭用工普遍减少到20人以下,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2021年起,万通棉纺对15万锭棉纱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现在看来无疑是明智之举。”襄阳市纺织服装产业链办公室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海洋说,在市场形势极为艰难的情况下,襄阳市鼓励纺织企业坚定信心,以技改提升产品档次,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
2022年,襄阳市共有30个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顺利开工,计划总投资40.9亿元;共有28个投资过千万元的续建项目竣工投产,完成总投资39.5亿元。谷城纬达棉纺织公司投资4.8亿元,建设年产3000吨高档织布项目;金满盛纺织公司投资2.8亿元,对3万锭细纱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一批纺织服装产业重点技改项目稳步实施,强势支撑纺织服装产业提高生产效能。
补链突破印染短板
襄阳市宜城经济开发区内,最惹人注意的就是临街排列的纺织企业。19家规模以上纺织服装工业企业在此聚集,纺纱能力超50万锭。“天舒纺织15万锭,万众纱业12万锭,森语纺织、宇华纺织各5万锭,佳成纺织、锦达纺织、华润纺织、众仁纺织、生升纺织等均为3万锭……”宜城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丽对落户园区的纺织企业了如指掌,“区内企业目前主要以纺纱、家纺为主,像印染、成衣、产业用品等相对薄弱,尤其是印染环节是个‘老大难’问题”。
襄阳市基础雄厚,但弱在产业链。全市年生产纱线68万吨,约占全国的2.35%、全省的21.1%;年生产坯布26亿米,约占全国的5.6%、全省的45.6%;生产的涤棉混纺产品占亚洲市场70%的份额,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际华三五四二纺织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执行董事周咏友分析:“以前,由于缺少印染,全市九成的纱线、坯布直接外销,而服装面料需要从外省采购,导致产业链无法向服装、家纺等方面延伸,制约了产业链招商,补齐印染短板迫在眉睫。”
2018年10月,襄阳市获批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城市后,就着手探索纺织产业链纵向一体化,补齐印染短板。当年11月,际华三五四二公司率先通过兼并重组,建立了纺纱—织布—印染—家纺制品全产业链,成为棉纺行业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企业。
去年5月,际华三五四二公司整体迁入襄阳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建设智能生态纺织产业园项目。目前,一期、二期项目新建了5条智能染色线,具备了年产6000万米功能性印染布的生产能力。“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目前公司建有9个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有2个。”际华三五四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平说,公司2023年还将投资近1亿元建设际华功能性面料研发中心,实现产品研发、检验检测等功能,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
宜城市纺织产业链链长、市政协主席李源说:“传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从产业链上做文章是必然之选。这就是际华三五四二公司给我们的启示。”
集聚要素精准招商
产业结构大而不优、产业层次不高难题如何破解?襄阳市有所为有所不为。
襄阳市纺织产业年产值近600亿元,多年居全省第一位。周咏友说:“从产业结构上看,全市产品主要集中在纺纱、织布等产业链前端环节,占比高达85%。后端服装、家纺、无纺布等环节生产加工能力提升后,可彻底解决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
“有些需要自己干,有些则更适合‘引进来’。我们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开展精准招商。”襄阳市纺织服装产业链链长、副市长张学林说,襄阳市在破解难题、助力企业成长、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产业要素不断聚集推动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企业成本。
襄阳市坚持“链长”带头抓招商,2022年襄阳市各级纺织产业专班共组织外出招商活动74次,其中市、县两级“链长”带队招商28次,累计签约项目48个,合同投资额103.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2个。
纺织服装企业要招得进来,还要能落地,再扶上马送一程。瞄准产业“链主”采购需求,依托际华三五四二等龙头企业,组织上下游开展产销对接活动9次,累计80余家企业参加对接,合同金额超过20亿元;针对纺织企业“招工难”问题,当地人社部门举办专场招聘活动,组织欣盛悦纺织公司等41家纺织企业参加现场招聘;举办高规格银企对接活动4次,缓解重点企业的融资难题。
“以市纺织行业协会为纽带,以‘链主’企业为龙头,襄阳市将整合资源要素,积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襄阳市纺织服装产业链链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范景玉说,全市纺织行业正重点建设三大产业园区、六大产业集群,同时为企业搭建统一交易平台,助力企业发展。
目前,襄阳市纺织行业新进规模以上企业16家,总量达241家。襄阳市正按照“纺织企业+工业园区+专业市场”的模式,统筹谋划全局,用产业规划“穿针引线”,构建联系紧密、独具特色的产业链生态。2023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产值有望达到730亿元,同比增长15%,力争到2025年纺织服装产业形成千亿元级产业。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