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韶华:扩大进口的实质应是调整进口结构
发表时间:2010-09-07    作者:孙韶华 发表评论

经济参考报
  9月6日,在商务部主办的“2010中国进口论坛”上,多位专家谈到目前扩大进口、平衡贸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他们均表示,无论是从平衡贸易、减少外汇储备风险的角度,还是从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角度,重视进口都无疑是一项外贸领域重要的战略布局。

  过去十年间,中国的进口速度一直在加快。从进口量来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据商务部统计,中国货物进口贸易从1978年的109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的1万亿美元,增长了92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每年新增进口规模均接近或超过千亿美元,如此大的进口增量可以说是举世罕有的。

  从开放程度来看,2010年中国进口关税总水平降至9.8%,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46.6%的平均关税水平。今年,中国还进一步降低了部分原材料以及最终消费品进口关税,从7月1日起,分步对最不发达国家给予零关税待遇。在非关税措施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全部取消了进口配额管理商品。

  从消费潜力来看,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53万亿元,按今后10年年均增长10%计算,10年后将达到32.5万亿元,将有20万亿元的消费增长空间。

  其实,中国进口面临的问题,并非“数量”和“开放程度”的问题,也不是“后劲不足”的问题,而是“质量”和“结构”的问题。

  先看看中国这些年的进口主要是什么。首先是资源、能源、农产品(000061)。虽然中国一直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资源的世界进口大国,但是一直面临“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的尴尬局面,其背后是中国这个进口大国在国际定价权上的“失语”。

  其次是零部件和半成品,这正反映出一个事实———中国的进口需求很大一部分是由出口带动的。长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依托的是进口零部件在中国进行组装后再出口的“低附加值”模式,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无法分享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好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劳动者长期以低廉的劳动价格补贴发达国家消费者,让他们享受到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

  进口的尴尬也直接传导到了出口环节。由于我国经济对进口资源能源和零部件依赖程度较高,在内外部需求共同刺激下,我国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上半年持续大幅上涨,而出口商品价格又受到激烈竞争制约,出口利润被大大压缩。

  扩大进口并不只是单纯地增加进口量这么简单,也不仅是喊喊口号、表表姿态的事情。中国最需要进口什么?重要资源和大宗商品进口的市场风险能否分散和对冲?国内企业能否消化进口的技术并投入再创新?出口贸易伙伴能否放开对某些产品出口的管制?这些都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重视进口的本质应该是调整中国当前的进口结构,让能够满足中国当前经济转型需求的资源进来,让真正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的技术进来,让中国消费市场确实需要又能承载的商品进来。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可能是世界市场格局改变的拐点,也是各国对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反思的起点。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外贸应该如何转型,中国的进口应该做何调整,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孙韶华

稿件来源:经济参考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