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制造业PMI降至七个月低位,但略高于初值
* 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均创三个月新高,通胀压力加大
* 增速放慢有助于抑制通胀
2月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降至七个月低位,亦低于长期平均值,暗示制造业景气虽继续改善,但受紧缩政策影响,增速明显放慢.不过大幅下滑可能性并不大,并为抑制通胀提供了空间。
汇丰(HSBC)周二公布数据显示,2月份经季节性调整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终值自上月的54.5下降至51.7,高于一周前发布的预览初值数据,并仍位于荣枯分水岭50的上方,但低于长期平均值52.3.环比降幅亦为本调查2004年开始来的最大降幅之一。
汇丰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尽管得益于略好的新订单数据,PMI终值较初值有小幅上调,但仍证实了中国制造业增速有所放慢。
"这是个积极的趋势,增速放慢有助于抑制通胀;另一方面,目前也没有必要担心增速大幅下滑。"他称。
屈宏斌此前表示,2月制造业经营状况下滑,一方面受到春节假期效应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紧缩政策的效果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为收紧流动性,并抑制此起彼伏的资产价格泡沫,中国央行今年伊始已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完成了自去年10月以来的第三次加息。
从分项数据来看,当月产出指数从上月的56.5降至51.9,亦创七个月新低;新接业务增速亦明显放缓,新订单指数降至六个月新低,新出口订单指数则终止持续五个月的增长态势。
而2月投入和产出价格指数均创三个月新高,分别自上月的71.0和58.8升至74.6和60.7,显示通胀压力仍有待缓解。
据受访厂商反映,成本上扬的原因是原料和燃料涨价,其中铜和钢铁的价格皆比1月份有所上升,且有迹象显示,最近调查期间的成本压力源于国内市场。
此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4.9%,低于预期,且并未突破5.1%的前期高点.不过由于可能推高物价的潜在因素并未有消失,食品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上涨压力较大,中国未来的通胀形势仍难言乐观。
PMI是一个建基于五个单项指标的综合指数,各指标及其权重分别是:新订单0.3、产出0.25、就业人数0.2、供货商供货时间0.15、采购库存0.1,其中供货时间指数作反向计算,使其可比性与其它指标一致。
以下为过去一年的汇丰中国制造业PMI数据:
|
2011年 |
2010年 | |||||||||||
|
2月 |
1月 |
12月 |
11月 |
10月 |
9月 |
8月 |
7月 |
6月 |
5月 |
4月 |
3月 |
2月 |
PMI |
51.7 |
54.5 |
54.4 |
55.3 |
54.8 |
52.9 |
51.9 |
49.4 |
50.4 |
52.7 |
55.2 |
57.0 |
55.8 |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