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民:无论是否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下结论都要谨慎
发表时间:2011-07-22    作者:崔建民 发表评论

  最近一段时间,与中小企业倒闭有关的话题很是热闹,先是媒体说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潮”,接着是当地有关部门出来“澄清”,说只是有倒闭现象,但尚未成“潮”。但到底是否成“潮”,人们仍心存疑虑。这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上午10时在国新办新闻发布厅”举行的发布会会上,香港文汇报记者再次向更权威的人士——“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朱宏任”——求证,“此前有媒体报道南方部分中小企业出现了倒闭潮,尤其是玩具、纺织等传统行业,事实是这样吗?”朱总的回答是,“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现在没有中小企业扎堆倒闭或者倒闭如潮的这种情况”(7月21日中国网)。
  
  但对朱总的回答,记者是否接受,公众是否信服,恐怕要打个问号,至少俺对是否有“倒闭潮”,依然存疑。而存疑的原因,其实也简单,无论此前媒体的报道,还是这次朱总的回答,无论是“倒闭如潮”还是并未“如潮”的结论,依据都不充分。既然没有充分依据,让俺怎么相信?
  
  就“倒闭潮”而言,它既是一种描述,也是个结论,还是个标准。如果真的形成了“倒闭潮”,情况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对社会公众和社会稳定的影响,自然也相当严重。但到底是否形成了“倒闭潮”,必须有充分依据,否则,即使结论并无偏差,也有失严谨,极易误导公众。
  
  所以,无论媒体还是社会组织还是政府,在下结论之前,都应当掌握并同时向公众提供充分的依据:企业在多长时间内倒闭达到多少数量,占到所在地区企业总数的多高比例,才可以称为“倒闭潮”;该地区目前的企业总数是多少;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企业集中倒闭;在某一时间内倒闭企业总数是多少?已倒闭企业数量占当地企业总数的比例是多少?只有这些信息充分而且准确,得出的结论才可能准确,也才可能赢得信任。无论是谁,都不能因为看到有企业倒闭,就立即做出“倒闭潮”这样的有吸引眼球之嫌的结论——这极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恐慌,甚至引起连锁反应;也不能明明已经“倒闭如潮”了,却仍然故意轻描淡写——这极易失去公众信任,而且贻误公众应对危机的时机,进而导致更大的危机,造成更大的损失。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公开的信息,但我们更需要具体、准确、真实的信息,我们需要结论,但多们更需要有着充分而可靠的论据的结论。否则,无论什么样的结论,都不大可能产生积极作用,这样的结论,有不如无。

稿件来源:红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