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良:质效增长的新阶段科技对纺服业转型升级作用更充分
发表时间:2011-10-13    作者:李娟 发表评论

  曾经有位华裔科学家到我国一个科研机构参观后感叹:国内一些科研单位对外津津乐道的多是先进的仪器、获奖的科研项目,而不是一流的科研人员,他们重视的是设备、项目,而不是人。以科研奖项为例,以往我国纺织行业的科研奖项主要是面向项目设置的。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怀良告诉记者,由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组织开展的“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及学术带头人”评选,一大特色就是针对有科研学术成就的优秀人才。可以说,这是对行业评奖长期“见物不见人”的积极修正。

  经历了长时间量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纺织工业已经步入质量、效益增长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科技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将体现得更为充分,而科研人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张怀良看来,“学术”是一种系统的、专门的学问,是一种知识体系,它不仅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而且还包括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及新软件等多项内容。因此,“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及学术带头人”评选也是一个全面的、广义的概念,不仅要考虑到参评人的理论水平,还要考虑其所带领团队研发项目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取得的效益。作为学术带头人,既要有较强的研究、开发才能与组织能力,也要能够带领团队团结合作,包括用正确态度对待同行与竞争对手,共同进步。

  “学术一定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创造实实在在的效益,要对行业有提升作用。”张怀良说。

  根据评选条例,本届“中国纺织学术大奖”共设1~2名,其获得者将作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光华工程科技奖的候选人。“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设置5~8名,其获得者将作为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推荐光华工程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桑麻奖等的候选人。

  对于国内科研团队的一些成果,张怀良认为,东华大学的新型纺纱、化纤与生物纤维、环境保护、非织造布,天津工业大学的三维立体编织、膜技术与功能性纤维,浙江理工大学的丝绸织造、数码提花,苏州大学的印染与蚕丝素利用,武汉纺织大学和山东如意集团合作的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江南大学的经编技术,解放军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汉麻开发与利用技术等,都倾注了科研人才的大量心血,这些优秀团队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张怀良特别强调,在进行国内科研人才选拔的时候,虽然需要一些标准,但不能受太多条条框框的限制,要保证有实力的、真正作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能够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奖励。为了保证公正性,学术带头人评选采取回避措施,属于同一单位的评选专家不进入评审委员会。此次评选,采取参评者自荐与组织推荐并举的原则,共有59名来自纺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纺织科技工作者申请报名。经过专家评选,已公布了20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入围名单。

  此外,“2011中国纺织学术年会”还设置了优秀论文奖。组委会共收到论文200篇,汇编成册的有159篇,经过专家的几轮甄选,最终评出15篇优秀论文。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