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美国制造业为何“回春”?
发表时间:2012-01-19     发表评论

  布鲁斯•科克伦(Bruce Cochrane)家族家具生意的重新开张,说明美国工业或许已经开始踏上复兴之路。他本人的经历也有助于使人们了解,打算在美国进行生产的制造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科克伦家族前后有五代人经营家具生意,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有过1000多名雇员。但到1996年,由于处境艰难,他们决定卖掉公司。落入新东家之手后,他们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林肯顿的工厂被关闭了,设备被拆卸下来,生产被转移到了亚洲。

  科克伦当了12年的进口咨询师,为美国企业提供如何从亚洲进口家具的建议。但去年他意识到,重新在美国生产家具是可行的,即使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
 
  “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平均工资大约是一小时50美分,但现在是3.5美元。” 
 
  中国的非工资性成本也上涨了。他表示,中国当局在环境监管方面变得“明显更加严厉”。再考虑到美国工人生产率较高和运输成本这两项因素,实际上亚洲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于是他在去年宣布,林肯顿家具公司(Lincolnton Furniture)将开始在科克伦家族企业的旧工厂里,生产高档木质床、桌、椅和柜子等产品。“眼下,‘美国制造’标签的重要性胜于以往任何时候,人们正在到处寻找美国制造的商品。”布鲁斯•科克伦表示,“我确信,我们的时机非常好。”
 
  抱着这种看法的不只是科克伦一人。许多经济学家和企业领袖都认为,美国制造业正进入上升期,这不仅是衰退过后的一次反弹,更是长期结构性改进的一个迹象。根据官方数据,自从衰退以来,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增长就快于其他任何一个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力增长、工资低迷、美元自2002年以来持续走弱、以及新兴经济体工资急剧上涨等因素,都增强了美国作为生产地的吸引力。
 
  “在过去10年里,美国在生产力方面实现了极大的提升,我们看到单位劳动成本实际上是下降的。”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首席经济学家查德•穆特雷(Chad Moutray)表示,“我们的许多成员告诉我们,有时候在美国生产还更加便宜,特别是因为劳动力成本有所下降。”
 
  过去几年,美国产品的竞争力反映在了福特汽车(Ford)、通用汽车(GM)、卡特彼勒(Caterpillar)及其他许多美国制造商的就业创造声明中。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最近称之为一种“鼓舞人心的趋势”。
 
  然而,科克伦强调了一个很多美国制造商面临的问题。尽管在林肯顿工厂有很多失业的前家具公司雇员,但其中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使用最新的设备。他表示:“人们不得不就新机器接受再培训。”
 
  这是美国雇主经常发出的抱怨;是生产力提高的另一面。使用自动化和其它先进技术的现代工厂高度复杂。这让它们得以在仍支付高得多的工资的同时,与中国厂商展开竞争。但结果是,它们需要更少的员工,而他们往往要具备更高的技能。
 
  徐梅是一位在中国出生的企业家,她已成为生产“回岸”(re-shoring)到美国的领军人物。她的公司千诗碧可(Chesapeake Bay Candles)拥有2000名员工,其中约120人位于马里兰和加州的工厂。
 
  上周在白宫召开的一次讨论美国政府称之为“内包”(in-sourcing)的会议上,她强调了对具备良好技能和资质的员工的需求。
 
  “我们确实需要中学生接受一些职业培训,”她表示。“他们需要具备能够在一个完全自动化的工厂工作的技能。50多岁的员工也许愿意工作,但可能不具备操控技术的电脑技能。”
 
  航空发动机公司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北美首席执行官詹姆斯•盖伊特(James Guyette)认为,“教育体系必须改善”。盖伊特也参加了白宫的那次会议。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正在美国新增约600个高技能工作,但也削减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因此该公司员工数量的净增长是降低了。
 
  盖伊特警告称,不管复苏势头有多么强劲,劳动力市场永远无法回到过去的状态。“美国丧失的很多工作永远不会回来,”他表示,“那些都是低技能的工作。”

稿件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