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降存准等松绑政策或随时出炉
发表时间:2012-03-23    作者:沈燕发表评论

* 汇丰PMI3月初值降至四个月低点

* 经济处於下行通道中,放松政策预期增

* 通胀压力与内需疲弱交织,降存准脚步渐近

  经济先行指标--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欠佳,凸显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加重,预示货币政策微调如降存准等举措随时可能出台。

  中国正在平衡"稳增长,控通胀"上走钢丝,今年已经主动调降经济增速,对经济放缓的容忍度明显提升.但政府能容忍的经济下行底限到底在哪里?这是决定调控松紧的重要阀门。

  "2月份的数据就不太好,3月份的数据不好也在意料中,估计4月1日公布的官方PMI也不会好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王军称,"一季度和二季度经济回落探底的趋势还会继续,如果政策面进一步明朗,底部会明确得更早一些。"

  周四公布的汇丰3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降至四个月低位48.1,终结此前连续三个月升势,且为连续第五个月处在荣枯分水岭下方.上月终值49.6,前次低点为去年11月的47.7.这和近期工业生产超预期减速传递出同样信号,表明制造业依然疲软,扩张动力不足。

  欲览中国制造业汇丰和官方PMI相关图表,请点击: r.reuters.com/quc37s

  数据公布後,对中国经济放缓的忧虑也令全球市场承压,亚洲股市周四回吐早前涨幅,其中香港恒生指数.HSI回落,沪综指跌至平盘下方,对中国经济敏感的澳元兑美元跌至1.040下方。

  **经济迷雾**

  当中国政府打破保"八"的惯性思维,将今年GDP增长目标调降至7.5%後,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忧虑一直没有消除,尤其眼下欧债危机的引爆点仍未排除,中国的外需面临贸易摩擦不断,内需欲振乏力,中国经济一直在下行通道中运行。

  央行本周二公布的一季度银行家及企业家调查结果显示,宏观信心指数均为上升,但宏观经济热度指数却双双仍在50%的临界值下,昭示企业家和银行家们对中国经济是否"偏冷"的预期也莫衷一是。

  在诸多的迷惑中,市场关心的是中国政府能容忍的经济放缓的底限在哪里。

  一位不具名的资深经济学家称,目前经济仍在下行通道运行,这也是政府主动调控结果,还属於可承受范围,预计一二季度的GDP增幅不低於8.5%,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大的改变。

  这一观点也得到王军和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的认同。

  牛犁表示,尽管产能过剩,内需疲弱等诸多不利因素,但今年中国主动调减增速也表明政府已经对经济增长放缓做好了心理准备,估计不会象以往那样一看到经济往下走就急不可待地出手,而会更多采取预调微调的举措,政策面不会有实质性的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在周四的记者会上表示,如果不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并且国内房地产市场大体稳定,2012年中国经济可能增长8.5%,CPI涨幅回落到4%。

  他认为,伴随通胀压力减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货币政策存在一定调整空间.若大葱,石油价格大幅上涨,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中国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要控制在4%左右.主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去年GDP同比增长9.2%,其中四季度增幅连续四个季度下滑,至8.9%。

  **降存准概率远高於降息**

  尽管对经济增速放缓早有预期,但要确保平稳增长和抑制通胀的政策目标,呼吁政策微调预调更积极一些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而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专家们预计短期内降存准的可能性远超过降息。

  余斌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称,今年财政货币政策应以防止经济大幅滑坡为重点,增强弹性灵活性;二季度国内经济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出口增长回落和楼市持续调整等。

  前述不具名的经济学家就称,油价刚刚上调,虽然对CPI的直接影响只有0.1个百分点,但今年资源性产品改革调价的压力很大,"涨价的时候都是毫不手软",传导因素有待体现,且外围政局动荡,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也在涨,中国的通胀压力仍然不小,"降息不大可能"。

  余斌也称,油价上调会传导到其他领域,带来一系列相关领域价格上涨,首先影响居住类价格上涨,运输成本上升影响到农副产品价格,还会影响到农副产品的生产成本.今年控制CPI目标还是有一定难度,要给予高度重视。

  中国本周二起上调成品油价格,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600元人民币,涨幅6-7%,为2009年6月以来最大,是次调价令中国成品油价格再创历史新高。

  不过,如果采取不对称的降息,则可减少对通胀的影响。

  中国证券报周四发表的视点文章称,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降息的时间窗口渐行渐近。由於近期银行存款流失问题较突出,央行选择单边降息或不对称降息的可能性较大,时间最晚应在二季度启动降息。

稿件来源:路透社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