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急于推出大规模刺激措施?
发表时间:2012-06-05     发表评论

  美国在同失业型复苏做斗争,而中国遇到的挑战似乎恰好相反。

  尽管中国经济大幅减速,但一系列数据表明劳动力市场依然供不应求。今年第一季度,一项针对中国多个地市的就业主管部门的调查发现,用工荒现象的严重程度创下纪录。同期政府数据表明,农民工工资同比增幅达到16.6%。

  前瞻性指标指出的方向同上述调查结果一致。人力资源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针对4,304名雇主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71%的雇主预计第二季度雇工人数将增加或不变。只有2%的雇主预计雇工人数将下降。从5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的从业人员分项指数看,企业的雇工意愿也在小幅上升。

  虽然中国公布的就业数据含有一些水分,但中国的整体情况还是和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高达8.2%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疲弱是令人沮丧的现实。中国现在的情况和2009年时也有很大不同。据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人员估计,2009年外国对中国出口商品需求大幅下降导致大约2,000万农民工失业,农民工的整体工资水平下降了10%。

  中国发生的结构性变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今年中国不会重现以往的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为何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已经达到顶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愿意长途跋涉从农村涌向工厂工作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从滚滚洪流变成了涓涓细流。

  就业形势依旧光明也透露出有关中国整体经济状况的重要线索。如果中国的工厂处于摇摇欲坠的边缘,那么疲弱的就业形势将反映出这一现实。因此可以反过来说,用工需求依然强劲表明工厂目前的经营状况还不错。

  稳定的就业形势可能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近来惨淡的经济数据并没有引发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应。今年4月是自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增速最为糟糕的一个月。但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如果就业水平能够维持,那么经济增速放缓也就不大会引起恐慌。

  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也会降低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规模。多年来,中国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拉低了工资水平,政府因此可以放心推动经济增长,不必担心通胀水平会因此上升。

  但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却令上述“利好”不复存在。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11年制造业工资水平上升了20.1%。推出更多刺激措施可能会使中国决策者在2010和2011年大部分时间里努力消除的通货膨胀局面卷土重来。

  失业率是一个滞后指标,只有当经济陷入明显困境时失业现象才会变得显著起来,因此中国的就业形势未来可能会有所恶化。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一直不急于推出能够创造就业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如果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工人短缺,那么中国政府的这种做法便不无道理。

稿件来源:道琼斯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