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友:什么推动了中国的出口?
发表时间:2012-06-08     发表评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不景气,我国贸易出口的增速逐渐回落,加之国内市场需求疲软和生产成本的上升,许多东部沿海出口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难以为继的局面.于是,政府和学者开始倡导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以应对贸易出口的下滑。

  高附加值、自主创新出口更难

  逻辑上看,政府和学者的倡议的确是正确的,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打造的出口竞争力已是黔驴技穷,企业需要生产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具体应该怎么去做。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首先搞清楚我国贸易出口的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 

  毫无争议的是,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大部分来源于其低廉的价格,低廉的价格来源于低廉的要素成本:低廉的劳动工资、低廉的地租以及低廉的环境代价。

  在国内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日渐高涨的今天,即使外部市场需求没有萎缩,本已利润微薄的出口产品也没有什么竞争优势可言,更何况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有更低成本的劳动力以抢占这个市场.既然低价竞争策略失效,那么我们就把产业、企业和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生产具有更高附加值的、自主创新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其国际竞争力较强,应该能形成新的出口优势!

  其实,这条路更难,我们所认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欧盟、美国和日本所重点发展和扶持的产业,同类产品必然会遭到更多的贸易摩擦,去年底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双反”调查,令过于倚重外国市场的中国太阳能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危机.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让标签贴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更有国际竞争力呢。 

  低成本VS报酬递增

  答案不在如何寻找和进入国外市场,而在于国内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Krugma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创立了新经济地理理论(NEG),该理论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 ect)”,说的是在一个存在报酬递增和存在贸易成本的世界中,那些拥有相对较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即一国会出口本国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原因是规模经济,就是生产数量越多,单位成本就越低,这种产品就越有竞争力,可以进行出口,这是对新贸易理论的更一般化的表述,对二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有很强的解释力。

  但显而易见,中国的之前的贸易出口好像并不遵循此规律:我们的产品竞争力源于低成本而非规模报酬递增,大多数产品的出口并不是在国内的庞大需求下形成的,甚至这种出口与国内市场需求毫无关系。

  例如说,中国境内生产的光伏电池中,有九成以上用于出口,国内对其需求十分有限.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内市场化改革,一些产业在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和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壮大了起来,例如工程机械产业、家电产业、通信设备产业等领域,这些产业立足于庞大的国内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脱颖而出,继而进行对外出口和对外投资,走向世界。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产业中诞生了中国最优秀的企业,如三一重工、海尔、华为,而且,与这些企业一起成长的竞争对手也同样是中国企业的佼佼者:中联重科、格力、TCL、中兴通讯等等。

  高生产率企业才能进行出口

  梅里兹(Melitz)的新-新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存在异质性,只有少数高生产率企业才能进行出口,显然,这个理论在中国又碰到了令人困惑的悖论:中国的很多企业是只为出口而存在的,并不比国内同行其他企业优秀,甚至其竞争力还不如进行内销的企业,外部需求一旦萎缩,这些企业无法开展内销,可能会为此而倒闭。

  新-新贸易理论告诉了人们新的贸易利益:由于贸易壁垒降低,世界规模的竞争变得活跃,以往依靠贸易壁垒保护的生产率低下的企业不得不从市场退出,而生产率高的企业的产量得到扩大,全国的平均生产率由此得到提高.平均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人们的实际收入也得到提高。

  而在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这个推理似乎有着相反的含义:国内市场无序而混乱的环境迫使企业将高质量的产品出口到国外,或者只为国外品牌进行贴牌生产,在外需不稳时,企业就无所适从;拓展国内市场的企业虽然在不成熟的商业环境艰难生存发展,但随着市场秩序的优化和消费需求的升级,逐渐壮大起来,并练就了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能力,进而形成新的出口优势.国内的服装企业,例如李宁、安踏、匹克、361度等现已成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品牌;而一些代工企业却走向破产,全球最大玩具代工企业合俊集团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轰然倒闭就是明证。

  通过个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可以隐约地感到,推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动力正逐渐从成本优势过渡到“本地市场效应”优势,当然,在更多的情形中是两者兼而具之;随着国内生产成本的稳步上升,传统成本优势的出口推动力会减弱;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和营商环境的完善,基于本土需求成长和培育出来的出口推动力会更大,而且这种推动力是形式多样的,可以是出口,也可以是对外投资、并购,甚至为了避免贸易壁垒而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跨国公司而非出口企业。

  新-新贸易理论也慢慢在中国找到了它的用武之地:同行中最优秀的企业因为更高的生产率和资源整合力而去开发国外市场,更多的企业耕耘在国内市场.最大的市场培育了最优秀的跨国企业,最优秀的跨国企业配置了全球最广大的要素和市场,我想,这才是我们需要的转型,才是我们需要的出口。

稿件来源:第一纺织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