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去产能化和制造业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道坎
发表时间:2012-11-02    作者:张茉楠 发表评论

  当前,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所引发的国内实体经济收缩和震荡已经逐步减弱,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持续刺激下,新增生产需求开始增长,制造业PMI指数出现回升迹象,宏观经济也得以避过“硬着陆”风险。然而,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中国将面临“去产能化”和制造业转型的双重调整,制造业全面复苏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中国官方公布的10月中国制造业PMI为50.2%,9月为49.8%,创四个月新高,三个月来首次重回50荣枯线上方。PMI的5个分类指数普遍提升,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创半年新高;原材料库存指数减小,显示 “去库存化”过程可能趋于结束。但另一方面,新出口订单跌幅虽然有所收窄,但49.3的水平仍连续5个月处于50分界线之下,显示未来新增外部需求并不十分乐观。

  透过短期数据拉长观察的视角,笔者认为,中国制造业复苏恐怕还会比较艰难,持续复苏的基础依然十分脆弱。从外部大环境看,全球供需失衡的深层次矛盾还未有效解决,全球经济的潜在总产出和潜在需求构成长期负面影响,“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双重矛盾将常态化。

  本质而言,“去杠杆化”是每一轮危机后的必由之路。与美欧等国“去杠杆化”、“去债务化”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去产能化”过程。

  产能过剩和制造业升级是所有制造业大国都迈不过去的一个 “坎儿”。更为重要的是,重工业化的产业背景将延长中国制造产能过剩的存续时间。国际上,产能利用率是考察产能过剩的重要指标。根据美国的经验,当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时,代表设备使用率接近全部;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且持续下降时,表示设备闲置增多,“产能过剩”出现;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时,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时,为较严重的产能过剩。

  目前,中国制造业平均有近28%的产能闲置,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或以下,不仅钢铁、水泥、汽车、纺织等传统产业,就连风电设备、多晶硅等部分新兴产业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因此“去产能化”要比“去库存化”要艰难得多。

  另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更大的一个挑战,全球“供给替代”的新趋势正在逐渐削弱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以及次新兴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的竞争使得中国制造正在面临“前堵后追”的双重夹击。

  从中国自身内部条件看,中国制造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增速下滑,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利润缩水”这样的困境,更要面对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难题。

  因此,制造业短期复苏无忧,但中长期结构性调整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同时,要努力稳定内外部市场需求,使行业先进生产能力能够生存。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需要“苦练内功”,在市场倒逼下,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一批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生产效率,真正培育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竞争新优势。

稿件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