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正在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模式吗?
发表时间:2012-11-02     发表评论

  消费正在越来越多地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或许标志着这个国家正在转向更加可持续的经济模式,这种转型是非常必要的。

  但即便中国正在逐步摆脱以储蓄,投资,建筑和出口为支柱的旧有发展模式,仍需认识到改变的同时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经济成长也可能令人失望。

  中国经济第三季同比增长7.4%,幅度略低於第二季的7.6%,为连续第七个季度增速放慢.然而,那些背後的数据却让人看到了乐观的理由,尤其是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长14.2%,较前月的增幅足足高出一个百分点。

  今年1-9月消费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度为55%,超过了投资,後者贡献为50.5%(净出口的贡献则为负5.5%)。

  这消息令人鼓舞: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对中国的成长模式感到忧心,因为这种模式对内依赖资本投资,对外离不开人为压低的人民币汇率和出口.虽然这有助於保证中国经济取得惊人的增长,但亦令储蓄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同时也刺激了债务的膨胀,令中国经济从根本上难以避免资产和投资泡沫。

  很多人拿中国和日本做比较。後者依靠举债和投资刺激取得了一段时期的经济成长,最後却陷入通缩和资本持续配置不当的泥潭。

  鉴於世界上其他经济体消化中国出口商品的意愿和能力越来越弱,且有真正迹象表明,靠举债支持的项目越来越难以为继,譬如房地产市场的情况,因此如果出现经济重心向国内消费转移的迹象,这无疑是好消息。

  然而,像很多初衷良好的变革一样,在过渡区间会有很多真正的问题和风险伴随而来。

  首先,我们也许应该避免兴奋过头,尽管2012年消费将连续第二年在GDP中占到大部分,但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数据都有些不靠谱,而且消费包括政府和家庭两部分,後面这部分的增长持续性不强,消费额也不大。

  其次,经济转型理念虽是大势所趋,但中国经济运行方式也更有可能发生完全不可捉摸的剧变。这些变化虽然是必需的,有可能会平稳展开,但也有可能是突如其来,让人不知所措。

  **难以预测**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Michael Pettis认为,多数有关中国的经济预测,都是建立在这种转型十分顺利且循序渐进这一基本假设之上,希望基於此进行模型的预测。不过,如果某些因素是不可持续的--正如中国表现出来的那样,那麽这种方法就不会奏效,虽然概率不大,但得出结果的差异却很大。

  "如果发展模式处於转型的边缘--通常因为现行模式无法持续且必须掉头,那麽这类分析就根本没有价值,"Pettis本月在给客户的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时中国还没有公布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

  作为对比,我们可用看看美国2000年代中期利率、房价、建筑业就业和经济增长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不是循序渐进,而是突发性地发生了变化.而一旦这些关系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家用来预测未来的其他各类关系也全都没有用了。

  因此,中国经济出现向国内消费驱动模式转变的迹象,至少意味着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更多.鉴於金融市场不喜欢不确定性,而且也很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们会要求中国的金融资产给予大幅折让,这样才愿意购买。

  这使得对中国消费的诸多商品进行预测变得更加困难,至少是短期如此.从中长期来看,趋势会较为明朗:纯粹以出口为导向的投资会逐渐萎缩,但在此之前资本投入仍会增长,这会使国外与中国进行竞争的产业更加难以应对。

  可用肯定的是,从长期来看,中国逐渐脱离"不惜一切代价搞出口"的发展模式将是一个好消息,同时也是大势所趋。

  未来五年或10年时间,指望美国仍像以往一样大量吸纳中国制造商品的想法是不现实的,欧洲就更不必说了。美国和欧洲也都各自有转型问题需要解决.   

  正如仍在转型之中的美国一样,中国的经济转型之路将充满挑战,但也会十分引人入胜。

稿件来源:路透社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