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这是穆藕初的至理名言。
1876年6月20日,穆藕初生于上海浦东杨思镇一个棉商家庭,谱名湘,因时值“莲藕繁生,荷花待放”,后取字藕初。
1909年,已是34岁穆藕初踏上了自费留学美国的路途。怀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在美国他先后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得克萨斯农工专修学校等数个学校就读。穆藕初认为,农业是中国立国之本,中国贫弱的根源在农村,“必须首先改良农作,跻国家于富庶地位,然后可以图强。”在钻研农学知识的同时,穆藕初很注意学习管理学。彼时,西方世界的“管理运动”正在兴起。
1913年夏,穆藕初赶赴德克萨斯州南部的塔夫脱农场,考察农场的管理体制。另外,他还登门拜访了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泰勒及其弟子吉尔布雷斯。与顶尖学者的交流与讨论,使他对科学管理学理论深为认同。1913年,穆藕初在伊利诺伊大学毕业,获农学学士学位。再进德克萨斯农工专科学校,攻读植棉、纺织和企业管理。
自一战以后,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猛。1914年夏获农学硕士学位后,穆藕初启程回国。国内实业建设的欣欣景象,让他踌躇满志。1914年7月12日,他应张謇和黄炎培之邀,出席在江苏省教育会举行的演讲会。他在演讲中说,此次归国,不入政界,要以所学专长投身实业建设。张謇对此赞誉有加,称他“以硕士而不求得官,有学识而不思厚值”。
穆藕初认为:“一国工业的发达,多半以棉纺业为先驱,如果本国棉织业的产品不能供给人民的需要,那么此国家必为在世界工业上落伍之国家。”1914年9月,穆藕初联合长兄抒斋,向社会招股20万两,买下位于杨树浦华路的一家纱厂,改称德大纱厂。
穆藕初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为蓝本,开始在德大纱厂实践新机制。他服膺科学管理,但不迷信教条。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中国国情,他将科学管理总结为“省时间、精神、物质”三种。
创办企业,穆藕初建立严格的报表统计和财务管理制度。他亲自拟定报表样本,交给各部门车间负责人参照填写,一日一报,以便及时掌握耗材、用工、用时、数量、质量等。在此以前,中国的企业从来不知道报表是什么东西。在管理上,同一开始就以工程师、技术员制代替传统的工头制。在生产上,因为引入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美式纺织机,工厂还未开机,同行就来参观,他也来者不拒。
穆藕初“吃螃蟹”的举动轰动民国,1916年6月,北京商品陈列所举办产品质量比赛,当时,全国最细的纱一般只达到42支,只有穆藕初的纱厂能纺出48支。记者采访穆藕初,他回答:“出纱之优劣,三分在机器,七分在人为。这不能不说是实行科学管理的结果。”
在市场方面,穆藕初重视调查。他认为,企业的制胜之道在于高质量的产品。他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日本棉纱逐一研究,分析优点所在,对德大纱厂的棉花(19145,-5.00,-0.03%)纤维的长短误差、棉花原料质量、车间空气干湿度等方面进行规定。德大纱厂投产月余,所产之宝塔牌棉纱就成功占领市场,获得“上海各纱厂之冠”的美称。
三年后。穆藕初发表《纱厂组织法》,将办纱厂应注意的一切公之于世,毫无保留。穆藕初以自己的行动证明,受过“欧风美雨”洗礼后的上海“新兴商人派”具有独特的见识与风范。自1914年归国到1920年,他抱着服务社会的大愿,快刀直入,所向无前,不过短短六七年间,就创办了三个新式的纺织工厂德大、厚生(1916)和郑州的豫丰,1920年办了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六次连任理事长。
1921年集资办起中华劝工银行。他积极改良技术产品,注意员工福利,实行三八制,推动科学管理,经营出色,被上海人誉为“棉纱大王”。他的三个厂子资本达到500万两银子,有纱锭10万、拈线机11000台、布机600台,创造了辉煌一时的业绩。
不过,尽管穆藕初踌躇满志,但在当时中国独特的商业土壤中,他依然吃了无数败仗。在1924年的经济大萧条中,他的3家纱厂相继陷入困境,德大被人收购,厚生因发生股东争吵而清盘,郑州豫丰因为地处军阀混战的主战场而被波及,被迫抵押给美国洋行。
1928年商场失意的穆藕初跨入政界,这个新上任的国民政府工商部次长,又制订出众多现代工商法规,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争议处理法》等。他认定:“在人事日趋繁颐,社会日趋复杂的现在,无论什么团体,都要以法治为本,然后有一定的轨道可循,有一定的规律可遵。”
1933年穆藕初在回答《东方杂志》新年的梦想时写了一段话:“政治上必须实行法治。全国上下必须同样守法,选拔真才,澄清政治。官吏有贪污不法者,必须依法严惩,以肃官方。经济上必须保障实业(工人当然包括在内),以促进生产事业之发展。合而言之,政治清明,实业发达,人民可以安居乐业,便是我个人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正是怀着这样的梦想,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各界精英推进宪政的活动,他几乎都参与了。
穆藕初经商多年,积累财富丰富,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常身穿旧衣。他的万贯家财,都用来扩大企业和资助教育。他不仅是中华职业学校最热心的校董,长期捐款提供经费,而且也是1917年职教社成立宣言18位签名人之一。有几次捐款,他个人处境很困难,竟是以个人名义从银行借的款。
1920年其纱厂刚刚盈利,他便慷慨地向北京大学捐银5万两,请北大校长蔡元培和蒋梦麟、胡适、马寅初三位学者,推荐一批年轻学子去美国留学,条件只有一个,要选送培养真正的人才,学成后报效祖国。选送的五个人,后来都是大家——罗家伦、康白情、段锡朋、周炳琳、汪敬熙。以后,他还资助过方显廷、张纯明、江绍原等多人出国留学,前后至少有20多人。
抗战时期,穆藕初担任农产促进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为了改善后方棉布极缺的情况,他发明了“七七棉纺机”。由于该机每台仅需1人操作,生产效率超过旧式手摇纺机数倍,因而在国统区和共产党的西北根据地大为流行。
这也是这位全中国最懂棉花的人在专业上的最后一次贡献。不久,穆藕初患肠癌去世,去世前,他吩咐家人,寿衣不用丝绸,要用土棉。在他的奠堂之上,有悼念者送来挽联,写着醒目四字——“衣被天下”。
作为实业家,穆藕初功成名就。同时,他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昆曲的抢救、保护和振兴方面,同样也贡献很大。
昆曲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但到了民国初年,昆曲的演出戏班,困于生计,渐渐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命运选择。
1918年初,穆藕初结识了谢绳组、冯超然、徐凌云、张紫东等昆曲界朋友,逐渐体会到昆曲这一祖国文化魂宝的艺术魅力。他挺身而出,以拯救国粹为己任,奋全力倡导。1921年春,穆藕初在上海发起组织了昆曲保存社。
昆曲保存社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在1921年暮春之月,以200元一张的高价,给曲学大师俞粟庐录制了六张半唱片,以保存这位昆曲叶堂派传人的唱腔;第二件事,是着手组织专人开始整理并昆曲誊写曲谱,以给后人保存昆曲的曲谱;第三件事,在苏州创立了昆剧传习所,开始培养一批能传承昆曲的年轻接班人。
传习所当年培养的这一批“传”字辈年轻演员,不少后来都成为我国著名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史家张庚先生说:“对于穆藕初先生保存昆剧的业绩,中国的戏剧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穆藕初先生一生奋斗的历史,正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活的历史,除了他对我国民族工业界的巨大贡献外,他的助学、办学,为保存昆曲这一独特戏曲文化的贡献同样都令人肃然起敬。虽然其在自序中感慨“一生事业,几等浮云;半世精神,悉成幻影”,但社会各界无不众口一词对他生平事业、精神给予好评,最贴切简明的恐怕还是冯玉祥的“重农重工,为兴实业树模范;立言立德,足与后人作典型”。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