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毅仁在纺织工业部的工作岁月
发表时间:2012-12-12    作者:陈锦华 发表评论

  荣毅仁出身于著名的纺织世家——旧中国最具实力的民族资本纺织企业无锡荣氏家族“申新集团”。上海解放后,作为荣氏家族的代表,荣毅仁满怀热忱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的进步思想、卓越才干、爱国的实际行动,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十分器重这位“既爱国又有本领,堪当重任”的“红色资本家”。早在1950年,党和国家就安排他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财委的领导班子。1957年,他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1959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任命他为纺织工业部副部长。1959年9月7日,纺织部派专人到上海奉送国务院的任命书。同日上午,纺织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琴秋特地跟荣毅仁通了电话,欢迎他来纺织工业部担任领导工作。仅隔3天,即9月11日他就到部任职了。

  荣毅仁在上海接到任命书后,曾赋诗抒怀,以“龙驹乘风追日月,挥戈卅(四十)年未为晚”的诗句,表达他为振兴纺织工业出力的兴奋心情。那年他43岁,正是壮心不已的不惑之年。荣毅仁到纺织部就职不到20天,正赶上国庆节,他带着家人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看焰火。毛主席特地把他叫到身边,关心地说:“北京不出知识,真正的知识在下面。”毛主席的话指导着他注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多到下面去“乘风追日月”,在实际中“挥戈”。

  新中国纺织工业经过1950~1952年的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后,实现了工业规模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提升两倍多的大好局面。1958年春夏,在全国一片“大跃进”声中,许多纺织企业片面追求“高速度”,放松了生产管理,致使产品质量下降,原材料严重浪费。1959年7月,纺织部在西安召开“全国纺织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经验交流大会”,强调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棉纺纱锭的运转速度,注意多快好省的统一。会后,有些省、市认为这个会议不符合“大跃进”精神,不准向企业传达。荣毅仁面对这个被“政治化”的生产矛盾没有回避,强调生产要讲科学,要实事求是,他不赞成片面提高纺纱机器的运转速度。对西安会议提出的“全面实现多快好省”的方针,他表示全力支持,坚决贯彻。

  1960年初,面对全国棉花大幅减产的困境,纺织企业千方百计探索利用野生的各类杂纤维纺纱织布的路子。在实践中,由于缺乏经验,夸大了棉秆皮等纤维的利用价值,并刮起了“大搞野杂纤维之风”。钱之光部长对开发野杂纤维的态度很明确:一切通过试验。荣毅仁不仅赞同,而且亲自带队于1960年3月到四川、湖北、湖南、山东、河北等省了解野杂纤维的生长和开发利用情况。在调查中,他不怕苦、不怕累,深入田间地头察看野杂纤维生长情况,亲自到加工使用野杂纤维的工厂,考察各道工序的运转和生产过程中的粉尘等污染问题。回京后,他主持撰写了考察报告,对野杂纤维开发利用提出了三条原则:一要根据纤维的特性,按“能细则细,不能细则粗;能穿则穿,不能穿则用”的原则进行分类排队,合理使用;二要研究韧皮类野杂纤维的脱胶技术,解决好生产设备的不适应问题;三要加强劳动保护,做到安全生产。他的报告,对于科学合理使用野杂纤维,抑制盲目跟风、浪费财力物力、损坏机器设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荣毅仁先后到辽宁、湖北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十多家企业,重点了解产品质量和节约用棉问题,总结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在全国纺织工业厅局长会议上作了专题报告,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从1960年到1965年,荣毅仁还主管了纺织品的出口工作。由于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我国纺织品出口,由苏联、东欧国家转向欧美等西方市场。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转变。纺织企业需要尽快改造生产技术设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合向西方国家出口的新产品。荣毅仁充分发挥在经营决策、市场眼光、纺织品生产等方面的专长,全面部署和推进对西方国家出口纺织品的一系列工作。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成效极为显著。经过改进的棉细布、绿牡丹府绸、全毛大衣呢、中厚花呢、纯毛毛毯、印花丝绸等,相继成为西方市场的畅销产品。从1961年到196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创汇在全国出口商品中居首位,占全国出口总值的30%左右,打响了新中国纺织品进入西方市场的第一炮。

  1965年,全国各行各业学习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企业管理经验,纷纷派工作组到企业蹲点调查研究。荣毅仁也带队到西北国棉一厂蹲点,连续工作了4个月,总结该厂的企业管理经验。蹲点期间,荣毅仁对自己要求严格,注意同大家打成一片,按照当时的“三同”规定,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认真研究企业管理改革方案。当时,工作组对车间如何设置,是设小车间,还是搞大轮班一条龙管理,争论激烈,他积极主持讨论,提出建议,受到工作组和企业的同志欢迎。他说:“我学的就是企业管理”。这次蹲点,为纺织部贯彻国家经委颁发的《工业企业七十条》打下了基础。接着,部里结合这次蹲点总结的经验,制定了《纺织工业企业生产技术管理条例》(简称“一百条”),受到广大企业欢迎。(本文为陈锦华与原纺织工业部机关的李百长、蒋一清、何兰英合写)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