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水平上升对全球经济有益
发表时间:2013-10-22 发表评论
尽管中国通胀上升可能会引发短期阵痛,但对全球经济而言最终将是有益的。
中国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3.1%,较8月份2.6%的同比升幅有所加快,主要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从近期物价水平的上升势头来看,到新年时,中国的通胀率可能会超出政府设定的3.5%的目标水平。
之所以说中国通胀上升对全球经济有益,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这意味着中国通过信贷渠道刺激经济的效果在下降。在官方信贷控制举措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早些时候出现放缓,这一度令中国决策者感到不安,之后作为应对措施,中国政府放松了信贷限制。自此轮金融危机以来,信贷扩张一直是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而这一次信贷政策再次发挥威力,经济增速再度加快。
不过,同样规模的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已呈现递减趋势。尽管中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从第二季度的7.5%加快至7.8%,但这是在贷款增速达到20%的情况下实现的。
相比对GDP增速的提振,信贷扩张效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通胀水平上。
既然如此,又何来有利一说呢?首先,这种情况说明中国重商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已走到尽头,这种模式下,投资、尤其是对出口制造业的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一直在以被动储蓄及实际负利率的形式补贴中国的工业。从政治上而言,这种模式只有在总体通胀水平保持低位的情况下才是可以接受的。物价水平上升让这种隐形的政府补贴形式越来越难以持续,中国决策者们不会那么快就忘记过高的通胀是天安门事件背后的一大主因。
但是如果这种隐形补贴被取消,中国以成本优势击败外国制造商从而获得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就不那么奏效了。这样一来,导致最近一轮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失衡因素将开始得到修正。
与此同时,通胀上升是中国内需增加的一个迹象,而这是经济恢复平衡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由于内需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家庭消费拉动将意味着GDP增速会放缓。
而这正是阵痛所在之处。尽管中国内需增加对外国消费品出口商有利,但同时出现的投资增长减慢(以及随之而来的GDP增速放缓)对于工业大宗商品生产商而言是个坏消息。自2011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呈下跌趋势。近来围绕央行流动性的乐观情绪重燃,这给大宗商品价格带来支撑。不过,在过去十年的多数时间内,中国一直都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状况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变化。
中国9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升3.1%,较8月份2.6%的同比升幅有所加快,主要受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影响。从近期物价水平的上升势头来看,到新年时,中国的通胀率可能会超出政府设定的3.5%的目标水平。
之所以说中国通胀上升对全球经济有益,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首先,这意味着中国通过信贷渠道刺激经济的效果在下降。在官方信贷控制举措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增速在今年早些时候出现放缓,这一度令中国决策者感到不安,之后作为应对措施,中国政府放松了信贷限制。自此轮金融危机以来,信贷扩张一直是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而这一次信贷政策再次发挥威力,经济增速再度加快。
不过,同样规模的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提振作用已呈现递减趋势。尽管中国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从第二季度的7.5%加快至7.8%,但这是在贷款增速达到20%的情况下实现的。
相比对GDP增速的提振,信贷扩张效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了通胀水平上。
既然如此,又何来有利一说呢?首先,这种情况说明中国重商主义的经济增长模式可能已走到尽头,这种模式下,投资、尤其是对出口制造业的投资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实际上,中国的家庭一直在以被动储蓄及实际负利率的形式补贴中国的工业。从政治上而言,这种模式只有在总体通胀水平保持低位的情况下才是可以接受的。物价水平上升让这种隐形的政府补贴形式越来越难以持续,中国决策者们不会那么快就忘记过高的通胀是天安门事件背后的一大主因。
但是如果这种隐形补贴被取消,中国以成本优势击败外国制造商从而获得市场的经济增长模式就不那么奏效了。这样一来,导致最近一轮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失衡因素将开始得到修正。
与此同时,通胀上升是中国内需增加的一个迹象,而这是经济恢复平衡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由于内需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经济增长模式从投资驱动转向家庭消费拉动将意味着GDP增速会放缓。
而这正是阵痛所在之处。尽管中国内需增加对外国消费品出口商有利,但同时出现的投资增长减慢(以及随之而来的GDP增速放缓)对于工业大宗商品生产商而言是个坏消息。自2011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呈下跌趋势。近来围绕央行流动性的乐观情绪重燃,这给大宗商品价格带来支撑。不过,在过去十年的多数时间内,中国一直都是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趋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状况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变化。
稿件来源:道琼斯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