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经济学家批评秘对中国服装反倾销
发表时间:2014-01-22     发表评论

  日前,秘鲁经济学家伊万·阿隆索在秘主流报纸《商报》发表文章,批评秘鲁国家竞争和知识产权保护局(INDECOPI)对中国34个税号的服装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

  文章指出,近期INDECOPI发布的该案终裁报告并没有完全反映其多达900页的技术报告所涵盖的全部信息。INDECOPI决定对中国向秘出口的衬衫、袜子、裤子、Polo衫、内衣5个类别下的34个税则号的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因为上述产品“可能会对当地产业造成损害”。值得注意的是,该局并未使用“确定会造成损害”的说法。

  报告称,将有145家当地服装企业遭受“可能的损害”。而这100多家企业与秘共计16000家的纺织企业相比,只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甚至不能被称作“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其“2009年~2011年纺织品产量受到冲击”的说法不具有代表性。即便这些企业具有代表性,但根据调查,这145家企业近年来服装产量平均增长15%,当地市场销量增长19%,雇员增加、工资上涨,企业的赢利并未受到“损害”。

  根据INDECOPI的报告,近年来秘鲁国内市场发展很快,但是由于进口的中国服装价格低,因此秘国内生产商失去了应得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且库存增加。以2007年为例,当年秘鲁服装企业的利润率为15%,而2009年~2011年,中国服装大举进入秘鲁市场,导致当地企业利润跌至9%~10%之间。虽然利润率低了,但是秘鲁国内服装企业扩大了生产,雇佣了更多工人,说明利润率是这些企业主所能接受的。

  INDECOPI关于当地企业库存增加了30%的论断是有倾向性的,是想让人理解为是不正当竞争造成了本国产品滞销。但这种计算没有把当地企业提高产量的因素考虑进去。2009年这些企业生产了1.51亿件服装产品,2011年达到了1.73亿件,库存与产量比率仅从 13%提高到15%,这样的库存比例并不能体现出服装业受到了伤害。

  INDECOPI的基本论点是尽管秘鲁市场增长了,但中国服装使秘国内产品失去了市场份额。然而,市场发展是因为有人把它做大。秘进口商能用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拥有高效的销售渠道,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是很自然的。双方的合作使秘服装市场迅速发展。

  总之,INDECOPI没有证明中国服装产品对秘鲁国内服装产量造成“损害”,而反倾销措施肯定将导致大多数消费者所购买的服装缺货。

稿件来源:中国纺织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