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中国经济“新常态”——小微企业的雄起
发表时间:2014-06-11     发表评论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设定了7.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而在一季度经济“只”实现了7.4%增长以后,国务院和央行都强调要“保持定力”,而习近平主席更进一步锚定市场的预期——要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那么,究竟“新常态”是什么呢?而又是什么在客观上导致“新常态”的出现?美国智库彼特森经济研究中心认为,所谓的“新常态”就是中国劳动力市场大环境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以小微企业为核心的服务业部门内生性的巨大增长潜力逐步释放有关。

如下图所示,虽然中国经济增长在降速,但就业岗位的增长却在加速。

(橙柱代表新增城市就业人数,蓝柱代表真实GDP增速)

(橙柱代表2013年一季度与2014年一季度真实GDP增速的对比,蓝柱2013年一季度与2014年一季度新增城市就业人数的对比)

很明显,最近中央政府的定向降税和定向降准措施都是为了助力“新常态”的发酵,正如彼特森的分析:

中国劳动力市场表现强劲的一个重要解释是,服务业部门的增长。去年服务业贡献的产出增长,在过去50年来首次高于第二产业贡献的增长。服务业增长的加速能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因为服务业每单位产出需要比工业更多的劳动力。这种向好的变化应该会持续下去,因为结构性改革有助于经济的再平衡,同时移除了妨碍服务业部门发展的扭曲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说,习李政府一直在出台刺激措施,而这些刺激措施大部分都是针对对就业帮助最大的领域,特别是小微企业。在过去两年里,国务院公布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和信贷宽松措施。绝大部分小微企业都在服务业部门,因此在服务业增长中所创造工作岗位中占了主要部分。此外,小微企业创造了城镇家庭就业岗位的70%,以及农民工就业岗位的接近80%。因此理论上说,把更多的资源配置给小微企业,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还有助于保证中国经济能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满足政府设定的目标。

调整产出增长目标大体上是正确的,中国领导人正在改变管理经济的方式也是受到欢迎的现象。这也显示了,只要劳动力市场指标稳定,中国领导人可能愿意接受更低的经济增长。只要不会损害或拖延结构性改革,短期有针对性地支持劳动力市场是好的。中长期而言,只有结构性改革有助于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健康。接下来的考验可能是,如果GDP增长降至接近7%(李克强总理设定可浮动增长目标的下限),中国的政策定制者是否能继续抵抗大规模投资刺激措施的诱惑,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稿件来源:华尔街见闻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