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社评:理解世界贸易新常态
发表时间:2014-11-25     发表评论

  贸易都去哪儿了?从数据看,外行人可能会得出结论——全球化正处于危机中。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商品及服务贸易最初强劲反弹,但之后又急剧放缓。全球贸易增速通常是全球经济增速的两倍,现在却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这是40年来首次出现的局面。

  现实情况倒没有那么可怕。金融危机爆发后,大萧条时期自由贸易倒退的现象并没重演。尽管一些政府沉迷于“隐秘的保护主义”,利用法规使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境地,但没有一个国家大规模采用贸易壁垒。

  上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的经济学家拿出了一个更可信的解释:全球体系正经历结构性变化。此前涉及跨境贸易的经济活动已开始转向各国经济体内部,尤其是中国。因此,统计显示的贸易增长放缓不应引起震惊,但它突显了政策制定者应保持警觉,随时评估和影响全球化不断变化的未来。

  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10年的“亚洲工厂”增长期内,东亚经济体自发地将自己安排成一条制成品的生产线,往往由中国负责总装。许多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其绝大部分附加值都是在其他国家实现的,包括日本和美国等最终市场。

  然而这种模式正在改变。根据IMF和世行的计算,“中国制造”如今更加名副其实。早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进口原材料在中国出口产品中所占比例已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50%以上降至今天的不足35%。

  相应地,贸易对GDP增长的反应灵敏程度经历了一个长期下降过程,这有可能是永久性的。该趋势受到了其他因素的进一步推动。虽然全球并未真的缺少低成本劳动力,但有望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接力棒的两大明显候选者——东南亚和印度——尚未接棒。3D打印等新兴技术也将降低制造业对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让产品生产可以从地理上更靠近最终消费者。

  这些变化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贸易政策的传统焦点——关税和补贴的正式协定——如今已过于狭隘。政府应转而关注影响其经济参与全球化能力的一系列问题。例如,外国直接投资正变得比贸易更重要。无论个别投资条约有何优点,根据国内法律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原则正变得日益重要。

  全球化和贸易往往被视为一回事,其实不是。大多数关税已快速下调,不再是确定生产地址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和制造将根据各国的接纳能力(而不是它们在谈判条约时讨价还价、从贸易伙伴那里得到鸡毛蒜皮的让步的本事)在全球分布。

  近年贸易增长的放缓不是一场灾难。它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经济模式尽管存在种种弊端,但它成功超越了总装工序的角色,开始向价值链上方移动。其他经济体也能做到这一点。全球贸易最重要的障碍并不存在于经济体之间,而是在各经济体的内部。

稿件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