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格兰特:货币激进主义威胁未来繁荣
发表时间:2015-01-23     发表评论

  过时的教科书告诉我们,货币是一种储值手段。在后雷曼(Lehman)时代,货币更像是一种公共政策工具。过去7年里,各央行像变戏法一样发行了超过10万亿美元的货币。然而,繁荣依然没有到来。

  大量的新发行货币与超低的债券收益率并存,这就是2015年不合逻辑的金融局面。如果今天的资本管理者不重视这些问题,它们或许会在明天给他们制造麻烦。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债券之年。投资者为暴跌的利率和欧洲央行(ECB)推出货币刺激方案举杯相庆。虽然他们渴望获得金钱回报,但他们并未好好思考金钱的本质。

  在即将到来的数十年里,我们会有足够的时间来做这件事。几年前,一位英国《金融时报》的读者把这个问题挑明了。这位来信者写道,他终于明白了“量化宽松”的含义,也就是用新发行的货币购入债券。但他不再理解的是“金钱”这个词的含义。
  他的疑惑蕴含着智慧。债券是一个日后偿还金钱的承诺。当这种金钱的性质和数量都受政府操控,这个承诺的价值理所当然就会受到质疑。今天,它不仅未受质疑,恰恰相反,国债收益率或许正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说国债价格或许正处于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美国,国债收益率已连续下跌了33个年头。而在19世纪的英国,金边债券收益率曾连续下跌了80年。收益率连续数十年下跌,人们开始掉以轻心。1891年,德比勋爵(Lord Derby)力劝一位准备给伦敦大学(London university)捐款的人,用低收益率的英国永久国债来捐赠,这种国债的利息用英镑支付,而英镑能以法定的固定比率兑换成黄金。“2.5%(的票息率)是永久的,”这位勋爵劝告说:“这笔钱不会磨损也不会锈蚀,社会主义者也几乎不可能冲进来偷走它们,虽然后一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仅仅过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把金本位制赶下了历史舞台。20世纪20年代,各央行开始涉足“价格稳定机制”。到30年代,各国政府搞起了竞争性货币贬值。到40年代,这些政府压低利率,以筹措战争经费。1946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休•多尔顿(Hugh Dalton)成功地把一笔利率为3%的地方债券股转换成一笔票面利率为2.5%的永久国债,这笔国债从1975年起可平价赎回。

  “我们到达了一个里程碑,”多尔顿欢呼,“英国政府以往发债从未以如此低的利率借到这么多钱,偿还期限还这么长。”

  到1975年,通胀已掏空了这些债券的价值,以至于它们的收益率(与债券价格成反比)达到了15%。

  现任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则正准备再来一场“乾坤大挪移”。不久前,英国财政部公布了为以前的“战争债券”再融资的计划,这些战争债券发行于1917年(票息率为5%)。

  奥斯本表示,事实上当前的收益率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有一天,英国所有的未偿付永久债券(其中包括为筹措1946年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国有化所需资金而发行的)或许能够在实现盈利的情况下进行再融资。奥斯本宣称,这是“我们的财政信誉的表现,对这一代纳税人来说是一桩好买卖”。

  我则把这看作在金钱上轻信的表现。对之前一代代心怀信任的投资者蒙受的损失,奥斯本选择一带而过。英镑(与其他几乎任何一种纸币一样)已经经历了长达一个世纪的熊市。以零售购买力来衡量,英镑价值自1917年至今已跌掉98%。

  今天的债券持有人的后代在阅读2008年后的货币政策史时将会十分吃惊。他们将惊异于一个不去教堂的民族对央行银行家神秘威力的信仰。他们将哀叹于财富的毁灭,他们的祖先将这份财富以勉强为正值的利率(瑞士、德国和日本的实际利率则已为负值)托付给不负责任的政府。

  激进货币干预的病毒已经进入到世界政治的血液之中。在美国、英国、欧盟(EU)、日本和瑞士,量化宽松和零利率已经被视为主流的央行信条。

  迟早,会出现一场衰退和一场有害的股票熊市——事实上这类事情一直反复出现。届时央行银行家们将如何应对?他们现在做的事情更甚于当年的所作所为,那他们将来会对你的钱做些什么呢?

  作者是《格兰特利率观察家》(Grant’s Interest Rate Observer)主编

稿件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