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鸡变成鸭 中国10万亿QE传闻是怎么来的?
发表时间:2015-03-11     发表评论

  昨日晚间一则传言广为流传,传闻中,中国将出台10万亿元QE计划,全面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由央行再贷款埋单。

  一时间市场炸开了锅,讨论沸沸扬扬,有人惊呼,有人质疑。其实从经济观察网报道财政部已经批复3万亿存量债务置换开始,关于地方债如何处理的探讨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让人意外的是,一场经济学家的猜想突然间变成了言之凿凿的消息。

  上述这一传闻经过媒体人(微信:金羊毛工作坊)核实,起源于经济学家刘煜辉的一个讲话:

  中国实施美国第一任财长汉密而顿式旋转门计划,用国家授权的低息地方债置换银行体系和市场内高息地方债务。中国版QE推出也箭在弦上。3月6日上午,财政部举行新闻发布会,楼继伟就地方债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同时,经济观察报报道财政部已批复3万亿的存量债务置换,1万亿的额度已批复至各省财政厅。

  预计置换方式最终将会是央行认购。赋予地方政府发行3万亿特别地方债的权限,面向特定投资者发行(例如政策性银行),然后通过央行再贷款来认购,这意味着融资平台相关的信托、城投债等相关高收益品种供给将基本消失,银行潜在不良贷款大幅下降这相当于央行直接购买高息的存量地方政府债务,类似于美联储的QE。

  相信中国财政部将在未来置换10万亿元级别的高息地方债 中国版QE将一举大幅度降低中国债务市场利率水平,银行体系信贷不良率大幅下降,银行避免僵尸化,信贷高质量扩张功能恢复。货币流通速度反弹,通缩得已扼制。我相信,这一举措标志中国央行有迹象启动超级宽松的贷币政策,以实现债务货币化和反通缩目标,从而奠定银行体系复活的基础并植入中国股票市场的牛市基因。

  他在《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和两会后对经济和市场的五点看法》的文章中也提到类似的观点:

  目前有几条清晰的思路:一是地方债务搞余额管理,增量被掐死了,债务增长速度不能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存量想办法把时间拉长,避免一次性风险释放(中医疗法);三是在受到系统性风险威胁时,会果断地采用“外科手术”的方式处理掉。

  他认为能够达成置换目的的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外科手术,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央行QE。

  这种方式可以用国信证券的图来表示就是这样的:


  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做法。还有分析师猜测,置换债务的地方政府债券可能是由市场主体购买,而非央行。如下图:

  海通证券首席宏观、债券分析师姜超在周末的报告中提到,市场主体购买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部分置换,一是全面置换:

  一是部分置换,市场发行。将3万亿地方各类债务明确为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规定其到期之后由地方政府负责偿还,主要是发行地方政府债,当年到期规模控制在6000亿地方政府债券发行额度之内。而今年未纳入3万亿额度的到期地方政府债务仍可通过传统信托、贷款、城投债等方式偿还。这意味着融资平台相关的信托、城投债等相关高收益品种供给将明显下降。

  二是全面置换,市场发行。赋予地方政府3万亿地方政府债的发行权限,面向市场发行,以替代15年到期的相应债务。这意味着与融资平台相关的信托、城投债等相关高收益品种供给将基本消失,而地方政府债券的供给将大幅上升。但这意味着将新增3万亿地方政府债券供给,远超6000亿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因而这种选择应该不太可能发生。

  他报告中说到的第三点——全面置换、央行认购与刘煜辉的观点类似,都是央行QE。

  可见,关于QE的讨论大都是经济学家的推测,但这些周末已经有的分析如何演变成了传闻?可以用民生证券管清友的一段话总结:
 
  把经济学家的一个推测当成事实,认为中国要搞大规模QE,资本市场一直在YY一场大宽松,想想也是醉了。债务置换这事去年就提出了,中央经济工作会也讲了,怎么现在又被传说的这么沸沸扬扬?说到底,这只不过是你自己愿意相信罢了。

稿件来源:华尔街见闻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