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大势一去不复返 还有救吗?
发表时间:2015-04-29     发表评论

  以下为《每日电讯报》专栏作家Jeremy Warner的博客,由华尔街见闻翻译,点击链接阅读原文,原文根据读者内容需求略有删节。

  欧元区超过30%的国债正以负利率交易,总额达2万亿欧元。

  四个月前欧央行提出QE以来,十年期瑞士国债利率首先报负,随后其他欧元区主要国家国债利率纷纷掉入负值区域。投资者疯狂寻找“安全”的资产,集体决定付钱以换取借钱给欧元区政府的权利。

  将欧元区拆分成单个国家来看,数据更加惊人。据投资银行杰富瑞 (Jefferies) 报告,现在70%的德国国债利率为负,法国负利率国债占比为50%。连几年前被传接近破产的西班牙,其国债现在也被视为安全资产,需求暴增让西班牙国债总额的17%利率转负。

  国债需求暴增压低利率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样的规模前所未有,同时也标志着欧元区局势的重大转变。仅仅几年前,西班牙、意大利、希腊都濒临破产,国债利率大涨;而现在只剩希腊国债仍然无人问津。在经济复苏迹象还十分微弱的时候,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世界经济总需求几乎不见增长,而仅有的增长似乎全靠各国政府举债,因此负利率环境令人担忧。金融危机理应把所有的信贷泡沫戳破,然而这并没有发生。信贷市场上,政府接过了企业和家庭不再愿意借的债,全球角度来看,新兴市场在顶替发达国家借债。金融危机似乎完全没有提高政府机构的警惕性。

  自金融危机开始以来,G7经济体公共债务总和已增长40%,达到GDP的120%。全球范围内,非金融业私营部门债务在7年内增加30%,大大高于经济增长水平。

  各国央行也没帮上忙,一个接着一个的加入“印钞”行列。首先是美联储,然后是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现在又来了欧洲央行。现在中国央行也在购债上玩出了“花样”,为救经济使出十八般武艺。咨询公司Longview Economics的Chris Watling把各国央行急迫的政策调整称为“不惜任何成本增加需求的哲学”。举债所造成的金融危机,竟然要通过举债来应对。

  很多人会说,央行印钞正是造成低利率的原因。某种程度上,这很难争辩,因为这正是QE的重要目的之一——把国债利率压的低到投资者不得不转向更具风险的替代品。

  其他原因包括“金融抑制”,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目前,各国政府对银行偿付能力有限制及要求,强迫银行和保险集团持有更多债券,不管价格是多少。

  QE对国债逆回购市场的影响也是低利率的原因之一,虽然大多数央行有渠道将抵押债券放回市场上。

  欧央行每月600亿欧元的购债计划扰乱了市场,在德国国债市场上尤为明显。德国政府长期致力于达到财政盈余,控制发债数量,这意味着德国国债市场已经在缩减。德国央行行长Jens Weidmann被爆出私下抱怨欧央行购债,认为对德国来说,购债简直像卡夫卡小说《变形记》里的情节,好像他一觉醒来突然被变成了一只巨大的虫子。

  这些政策调整无疑是造成负利率的原因之一。但这就带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央行一己之力造成了低利率,还是被迫回应全球需求无力、生产力不增的问题?

  去年,英国央行副行长Ben Broadbent曾在演讲中称央行只是在与这些问题角力。他坚称,确保增长和健康通胀的均衡利率实际很低,比危机前要低,以市场情况来判断,它可能已降为负值。

  市场回应QE的方式与这种论调类似。Longview Economics分析发现,美联储推行QE的期间,国债利率上涨,停止的时候回落,与央行导致国债利率下降的假设正好相反。

  QE期间,投资者预计政策对经济有正面影响,因此均衡利率上涨,但在QE停止的时候,均衡利率下降。这正是萨默斯主张的“长期增长停滞”理论,但不管它是什么、叫什么,这不是我们应到达的境地。由于种种原因,发达经济体和一些新兴经济体,已经无法获得产能带动的增长,只能通过举债来保持经济增长,而这会为他们的金融系统带来不稳定。

  债市泡沫只是一半,故事的另一半是其他资产价格暴涨。很多资产价格与国债有直接联系,最终市场将出现惊人回调,投资者可能承担巨幅损失。

  没人知道这一刻何时到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贷款延期、假装没事”的世界里,各国为了一点总需求争得头破血流。印钞带来的低汇率大战最终是一场零和游戏。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经济学看似都走到了穷途末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都有可能猜对。

稿件来源:华尔街见闻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