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上海时装周的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个啥?余燕、李柯玲、刘梦洁等有话说
发表时间:2018-03-29     发表评论

  编者按:2017全球时尚产业指数•时装周活力指数发布会,3月27日在沪召开,在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处处长高骞先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时尚设计学院院长李柯玲女士,中国新天地品牌及策略传播总监刘梦洁女士,《华丽志》创始人余燕女士围绕“全球时装周发展新趋势和上海国际时尚之都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第一纺织网全程跟踪报道,以下为论坛实录:

  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上台和我们进行圆桌论坛,谈到时装周和时尚产业,刚刚肖贵玉主任提到了,他目睹了“时尚产业”四个字成为真正的产业,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相信在座四位对这方面也是有浓浓的感慨。请四位谈谈对上海时装周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刘梦洁:上海时装周让我们感到生活是美好的,并且是非常值得我们追求的。

  余燕:我记得我第一次来到上海时装周新天地会场的时候我非常震撼,我认为中国再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洋溢青春的活力和全球化的时尚感觉。从感觉上,我感受到了上海作为国际时尚之度的脉搏跳动。

  高骞:我认为时尚是一种潮流,代表着广大老百姓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发展的趋势。上海时装周是一个最好的展示平台。

  李柯玲:作为时尚教育工作者,参加今天的活动,我非常的高兴。参加这个活动我也非常感激上海时装周给我们教育界这么好的平台。今天这个发布活动对未来时尚教育也是一个新起点。非常感谢。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时装周如何通过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请高老师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高骞:上海时装周以前是一个简单的发布平台,是国际时尚巨头进入中国市场的跳板。现在发生了明显变化,不仅吸引了国际品牌,还培养了中国品牌,本土的设计师,更重要的,它不仅是一个发布推广的平台,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一个产业集聚的平台。在吸引产业的同时还产生了很多其他的功能。我相信上海时装周未来的发展,还是在时装周本身的功能上要不断的创新发展。除了产业集聚进一步要加强之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其本身地位,在国际时尚上掌握话语权。

  主持人:刘老师自己是品牌创始人,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感受?

  刘梦洁:最早上海时装周是在复兴公园。2011年,我正好任新天地总经理,当时和时装周领导谈,能不能找一个更好的地方,不仅可以看秀还可以把时尚氛围融合到生活方式当中,融合到所有的建筑和人当中。所以我们就在水上搭建了一个平台。之后我们每年都有创新,最早是做秀,后来觉得只做秀太单薄了,我们决定开始往产业方面发展。我们看到MODE展规模最大,有超过2000个展商参加。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有什么创新能和国际时装周结合。所以去了伦敦,带了一些国内的设计师,在伦敦时装周上做秀。这些不断的创新都给上海时装周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看点。否则,来来去去一成不变,人是非常喜新厌旧的,尤其是喜欢时尚的人,对“新”是非常执著的。

  上海时装周始终如一的卖点就是一直推中国设计师,推中国力量。一开始很多人说,为什么不找国际大牌来走秀,这是最容易操作的。但是自始至终,我觉得这也是组委会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果说只是拿别人发布过的内容和品牌来做,你始终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第二个始终不变的就是创新,包括如何打造中国的特色,这几年尤其是中国的电商,包括大数据,如何线上线下结合方面,中国是领先世界的。这两年无论是和天猫的合作,包括我们在现场看到的秀,当场就可以下单购买了,不用等6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展、产、销为一体,缩短产业周期的创新,这都是上海时装周所特有的。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我们在行业里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

  最早上海时装周是在复兴公园。2011年,我正好任新天地总经理,当时和时装周领导谈,能不能找一个更好的地方,不仅可以看秀还可以把时尚氛围融合到生活方式当中,融合到所有的建筑和人当中。所以我们就在水上搭建了一个平台。之后我们每年都有创新,最早是做秀,后来觉得只做秀太单薄了,我们决定开始往产业方面发展。我们看到MODE展规模最大,有超过2000个展商参加。我们想是不是可以有什么创新能和国际时装周结合。所以去了伦敦,带了一些国内的设计师,在伦敦时装周上做秀。这些不断的创新都给上海时装周赋予了新的内容和看点。否则,来来去去一成不变,人是非常喜新厌旧的,尤其是喜欢时尚的人,对“新”是非常执著的。

  上海时装周始终如一的卖点就是一直推中国设计师,推中国力量。一开始很多人说,为什么不找国际大牌来走秀,这是最容易操作的。但是自始至终,我觉得这也是组委会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如果说只是拿别人发布过的内容和品牌来做,你始终没有自己的话语权。第二个始终不变的就是创新,包括如何打造中国的特色,这几年尤其是中国的电商,包括大数据,如何线上线下结合方面,中国是领先世界的。这两年无论是和天猫的合作,包括我们在现场看到的秀,当场就可以下单购买了,不用等6个月的时间。这样的展、产、销为一体,缩短产业周期的创新,这都是上海时装周所特有的。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我们在行业里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大的原因。

  主持人:我们虽然有一个舞台,提供什么样的设计是最具吸引力的。李老师,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李柯玲:从设计来讲现在是越来越重视接地度了,特别是从教育口来说,其实这么多年来,时装周给我们的大学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机会。我们自己也有一个东华时装周,现在发展成为环东华时装周,中间最强调学生的创新。十几年来,有几千个学生在这个舞台上锻炼,现在走向了上海,走向了全国,走向了国际,发展非常快。对年轻人来讲,我们要求他们一个是要关注国际上的流行趋势,同时也要更加注重本地时尚度的体现。

  主持人:相信余燕老师在做《华丽志》杂志的时候,也面临着国外大量时尚信息涌入度本土的冲击,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余燕:《华丽志》创办以来,我们的定位是作为行业的重要参考,服务三类人,品牌的领导人、创业者和投资人。我们关注的其实就是一个字,“人”。我们从每年的采访当中,明显可以感受到他们的设计越来越接地气,同时这也和本地市场分不开的。现在我们看到大量的设计师都是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很多都是代表了时代的特色,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85后、90后、00后,更多是看设计师的风格。上海时装周既有国际化的背景和色彩,也有适合中国用户群体的年轻设计师,假以时日,他们会越来越成熟,这当中一定会成长出几十个,上百个能销售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企业。我们《华丽志》也是陪伴着上海时装周走向更大的国际舞台,在这个过程当中提供服务。

  主持人:其实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向价值链升级跨越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上海时装周来说,怎么样可以助力时尚产业在这方面的发展呢?

  高骞: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发展理念上,上海时装周一定要坚持高品质,要从数量型增长变成质量型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这是最基本的理念。在坚持质量第一的前提下,要在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供给侧来看要进一步扩大上海时装周的发布和商贸品类领域。从单纯的服装更加细化到服装周边产品,同时不仅是单一的招商,包括独立设计师、自媒体、电商品牌等等都要参与进来。

  主持人:李老师,作为产业链上主要的构成环节,设计师从学校开始就有这样的意识和责任,要在整个产业链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您觉得对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柯玲:这两年,上海这个大都市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大的舞台,他们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接触到很多东西,自己也有很多锻炼的机会。我在东华工作了近20年,我们的很多当时年轻的学生,现在都成为了社会上的知名品牌。比如说我们时装周当中有一千个设计师来发布,其中70%都是本土的,我相信很多都是大学生成长起来的。

  同时我们也期待从政府层面,包括时装周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和服务。比如说伦敦,从政府层面,包括时装周的组委会都会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政策和方法。比如说在如何跟商家或者是买手对接时,他们选拔一批高校学生先来进行培训,跟他们去讲如何去谈,如何填表,如何交流,做了很多培训,对他们来说非常有帮助。第二,他们在自己做发布过程当中,组委会会请很多商家和买手,帮助他们打开圈子。在政府扶持方面他们有很多好的做法,一路扶着学生和年轻设计师的成长,使整个舞台可以孵化出越来越多年轻设计师。

  对我们高校来讲,我们也非常期待,现在我们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上海时装周当中。我们4月2日是东华大学做800秀,现在我工作的单位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我们的作品是4月3号做800秀。希望时装周舞台可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师。

  主持人:作为新天地来说,一直在进行不同产业的结合和跨界,把自己自身和其他的产业融合在一起,这一块我相信您会有一些特别感同身受的部分跟大家做分享。

  刘梦洁:其实时装周只是一个短期的事件,一个活动。但是整个产业是需要所有元素长期持续不断运转的。作为我们来说,我们可以提供的比如说场所,或者是做活动,包括我们当时和东华大学也有一个合作,他们的优秀设计师,只要学校推选出来,可以给他们一个小店,在没有资金成本的情况下试一下。包括我们每年有400场左右的活动是和设计、服装有关的。我们说你要从喜欢设计,喜欢美学慢慢培养自己的时尚触觉,慢慢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最适合自己的,可以彰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状态。

  这当中有几个方面是最重要的:一个是资本的嫁接,包括刚刚谈到买手店,我在2010年的时候就和洪晃老师谈过在北京开店的事,其实经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我们所知的,真正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人是很少的。设计师往往专注于设计,在商业、运营和资本嫁接方面没有足够的专业度和能力。但这是他能够每季持续不断创造好的作品的前提。买手是说有好的作品的时候,我来买,但是真正能够帮助到产业发展的,不是纯粹赚快钱,而是说可以提供很多必要的资源和帮助。未来时装周是不是可以吸引这方面的平台和机构,包括政府也可以做一些定向的产业基金等。

  另外一方面是教育,东华大学是全上海乃至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中国的时尚教育和国际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现在有很多很好的商学院教育是针对时尚产业的,这方面中国是比较稀缺的。他可以通过一些非常实际的,在行业当中很领先的人的教育方式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时尚管理。还有工匠教育,我们可以看看意大利的工匠教育。我觉得东华大学在设计师教育方面是很强的,但是在产业的管理,资本的嫁接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上,在这些方面也是可以有很大提升空间的。

  主持人:这一块我们非常赞同,无论是工匠精神还是资本运作,整个产业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去完善的。现在上海要进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建设,上海时装周如何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探讨。

  李柯玲:现在时尚产业的春天来了,未来大家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在上海建设当中发挥时尚产业的重要作用。

  余燕:我觉得上海时装周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个非常好的人才交流平台和筛选器。刚刚几位老师谈到,无论是从资本的对接还是素质的教育,其实都是要找到那些人。我觉得上海时装周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高骞:上海时装周不仅是上海的更是中国的,它一定是要整合全国资源,上海设计人才很多,金融人才,运营人才也很多,但是工匠差得很厉害 ,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不能紧紧依靠上海,还要依靠全国的资源。谈到四个品牌的建设,上海时装周时尚这个产业,和我们四个品牌都有关系。上海时装周应当成为展现上海四个品牌的最佳的实践平台和主体,方方面面的人都应该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刘梦洁:上海制造、上海购物,其实在我很小的时候,全国各地人要买东西就觉得上海牌是最好的。上海过去几年一直在讲国际化,大家关注国际大牌,包括最好的门店等等,广告展现都是给的国际品牌。我们在新天地就是想在这个寸土寸金地方去扶持中国的本土品牌。要做到这个目标,上海时装周在往全国乃至全球的推广上,要更明确的去确定一些时尚的地标,这些地标中卖的是上海独有的,而不是说卖的是国际大牌。因为这方面一方面我们没有特殊的税收政策,一方面全世界都有,人家为什么到你这里来买?如果上海时装周有那么多的中国设计师品牌,他们可以到那里去体验呢?这方面应该去推广,可以定一些时尚的“朝圣点”,这些地方是我们未来要做的。

  第二个是信息的传播。今天我们指数的发布是非常好的,从指数我们可以看到上海时装周在国际上的地位。下一步我觉得要更加细化一点,作为B端来说,他要知道我所处的细分市场,我的单价是多少的,我是什么类型的单品或者是什么类别的,我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来我这边的人是什么样的消费者,他平时还去哪里消费。这些B端的信息通过我们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给这些设计师的品牌,这对他们的经营来说是会非常有帮助的,否则他根本不知道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当中。

  从信息来说,我们要能够编辑到,如果说他可以针对不同的人群,他平时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来源,可以进行非常好的电子化筛选,可以推送他所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外来的人,当他来到上海,可以第一时间接触到可以触发其消费需求的内容。我很多朋友来上海,包括海外的朋友,第一时间就问我哪里可以买到中国设计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旗袍。因此信息发布的渠道也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论坛就到这里结束了。几位嘉宾做了精彩的演讲和互动,就时装周的形式创新、时装周助力时尚产业发展和上海四大品牌建设等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让我们对中国时尚产业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今天的演讲内容丰富,深刻透彻,今天的交流视野开阔,发人深思。

  感谢各位时尚行业领袖和专家,也感谢各位的光临!2017全球时尚产业指数,时装周活力指数发布会到此全部结束。谢谢大家!

稿件来源:本网专稿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