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锁珍:中国纺织技术革命的先行者
发表时间:2019-07-18     发表评论

  她是“工人发明家”,凭借自主创造的“郭锁珍摇纱工作法”不断刷新着全国摇纱纪录,她所在的纺纱车间和大生一厂,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初行业“神话”——

  郭锁珍,1919年出生于南通,1984年病逝。1955年,创造“郭锁珍摇纱工作法”,连续多次打破全国摇纱产量纪录,其所在工厂与车间,成为中国纺织技术革命的排头兵。1956年、1958年、1959年,郭锁珍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赴京参加“群英会”,被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她是中国纺织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在实践中创造的“郭锁珍摇纱工作法”推动了纺纱技术革命的进程,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人发明家”。
  一台小小的纺纱机器,纺出了一名普通纺织女工的人生“新高度”。时至今日,郭锁珍在全国纺织业内,依然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存在。

  因为家境贫困,郭锁珍在11岁那年,就进入大生一厂成为纺织车间的一名小小童工。“好好地,下苦干!”这句话,也成了她的口头禅。在大生一厂的纺纱车间里,工友们总能看见一个单薄瘦小的身影默默地忙碌着。每天,她的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午饭时,郭锁珍总是风卷残云,以最快速度填饱肚子,立即回到工位上,投入到高强度的工作中。“她不怕苦、不怕累,在厂子里可是出了名的。”岁月悠悠,今年87岁的原大生一厂工会主席李峰对这位纺纱能手记忆深刻。

  新中国成立后,郭锁珍焕发出更大的工作热情。每天和工友面对面坐在纺纱机前,手上不停歇,郭锁珍的脑子里也一直飞速旋转着:“怎么样才能减少纱线断头,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产量?”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聪明伶俐的郭锁珍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她刻苦钻研技术,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操作法,这就是后来享誉全国纺织业的“郭锁珍摇纱工作法”,将传统的被动换纱变成主动换纱,将双人摇纱变成单人摇纱,生产效率提高一倍不止,产量也从原来的50车提高至126车。

  “当时,厂里有一个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对郭锁珍提出的创新工作法很感兴趣。”今年86岁的原大生一厂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许惟岩说,自己1953年进厂时是一名技术员,刚到厂区,就听闻有一位技艺超群的纺织女工叫郭锁珍。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在唐闸印象展览馆接受记者采访时,许惟岩向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立体的“工人发明家”形象。“她爱钻研,创新精神非常可贵。作为一线纺织女工,她有觉悟、有技术、能吃苦,我们厂里人谈起她,个个都服气!”他说,创新可贵,但困难也同时摆在面前,在推广“郭锁珍摇纱工作法”时非常不易。纺织车间工人多,接受程度参差不齐,但郭锁珍却极有耐性,始终尽心尽力传授技艺,纺织工人多,她就以点带面,不让一个姐妹掉队,不让周围有一个小组掉队,忙起来甚至连上厕所都是小跑。

  1959年一年时间,她就带出了27个“小郭锁珍”,闻名全国,大大减少企业资金投入,大幅提高了生产效能。凭借着独创的摇纱先进工作法,郭锁珍不断刷新着全国摇纱纪录,她所在的纺纱车间和大生一厂,成为了行业“神话”,处于中国纺织技术革命的“排头兵”的第一阵营。

  1956年、1958年、1959年,郭锁珍因出色的纺纱成绩,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去北京参加“群英会”,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她也成为建国初期纺织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大大鼓舞了广大纺织职工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

  时代更迭,如今的纺织行业,早已不再流行“郭锁珍摇纱工作法”,自动络筒机成为行业“宠儿”。在纺织之乡南通,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先驱者、拥有逾百年历史的大生集团,也已进军高端纺织产业,数字化的纺纱车间鲜有人影,但纺织女工郭锁珍,却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匠心之“纱”。

稿件来源:南通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