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投资消费回升 国家统计局称“全年经济仍然会保持恢复态势”
发表时间:2022-09-16    作者:田进 发表评论

  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相比1-7月上升0.1个百分点,为今年以来投资增速首次回升;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4%,增速创下了自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8月出口总额21241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相比7月下滑12.1个百分点。

  9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8月各项经济运行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在数据发布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8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多发、极端高温天气等多重超预期考验,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发展态势,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多数指标好于上月。

  与此同时,付凌晖表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今年以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比2020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一是从国际看,国际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主要经济体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全球滞胀风险上升,主要经济体政策收缩力度加快,加之中国在深度融入全球化,这对国内的影响是逐步增加的。二是从国内看,疫情防控难度比2020年更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困难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确实比2020年更大。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许博男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在总量上,8月经济基本延续了6月和7月孱弱复苏的趋势。此前我们曾经针对下半年经济数据进行过演绎推测,以上半年经济增速2.5%计算,下半年需要完成8.1%的实际增速才能达到全年5.5%增速目标。尤其是三、四季度通常是季度经济总量的高点,对于全年经济成绩单的贡献毋庸置疑。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周景彤表示,数据显示,8月份经济景气整体上在回升,要好于市场预期。但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回升的基础依然不稳、力度较弱。预判未来几个月我国经济增长还将延续弱复苏的态势,要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不应过于关注全年经济增长目标。

  对于中国经济的下一步走势,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从全年情况来看,尽管面临一些挑战,随着一系列稳经济政策措施的逐步显效,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态势不会改变,全年经济仍然会保持恢复态势。

  增速回升的投资与消费

  相比7月投资与消费增速出现放缓,8月多数指标呈现增速再次回升的态势。

  投资方面,1-8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7106亿元,同比增长5.8%,相比1-7月上升0.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1-6月的6.1%。其中,1-8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3%,比1-7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增速连续4个月回升。

  付凌晖表示,投资增长的加快,是在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的背景下实现的,说明稳投资政策的效果,特别是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影响在逐步显现。

  为拉动经济增长,从2022年年初开始,投资便被寄予厚望。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门年初多次在会议中提及“基础设施投资要适度超前”。

  专项债的发行速度显示着政策层推动投资增长的急迫性——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各地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41万亿元,2022年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额度基本发行完毕,比以往年度大大提前。

  许博男对经济观察网表示,常规情况下,基建一直是对冲经济下行的有利手段。尤其是上半年,基建发力稳中有进,累计同比增速一直保持在6%-7%区间。上半年这种大规模的基建投资主要是由于贯彻此前专项债“6月发完、8月用完”的部署,提前发力。

  细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可以看到1-8月国有控股投资相比民间投资在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两者增速的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2022年1-8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3%(1-7月为2.7%),远低于国有控股10.1%的投资增速(1-7月为9.6%)。作为对比,2021年1-8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5%,国有控股同比增长6.2%。

  房地产开发投资方面,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各项数据整体呈现全面下行态势。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0809亿元,同比下降7.4%,增速相比1-7月下滑1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8789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0%;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0817亿元,同比下降25.0%。

  对于接下来的投资走势,许博男称,后劲不足的基建可能成为后续投资发力不足的首要原因。“要想基建投资必须得政府融资,后续‘财政子弹’能否继续打得动基建要打一个问号。尤其是从政府债融资数据看,8月政府债券净融资3045亿元,同比少增6693亿元,为社融增量的最大拖累项,也代表着前期能打的子弹已然基本打光,如果之后没有部署明年专项债发行前移,基建投资很难撑起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

  为促进投资持续增长,付凌晖表示,当前需求不足制约仍然比较明显,下阶段要继续用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盘活专项债地方结存限额,促进社会投资,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设备更新改造,增后劲提水平,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类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7月出现放缓后,8月再次调转向上,5.4%的增速也创下了自今年3月以来的新高。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由负转正,为同比增长0.5%。

  按消费类型分,8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8.4%;商品零售上,8月同比增速前三的商品分别为石油及制品类(17.1%)、汽车类(15.9%)、中西药品类(9.1%),负增长的为建筑及装潢材料类(-9.1%)、家具类(-8.1%)、通讯器材类(-4.6%)。

  为促进消费,今年以来政策层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措施。如8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将已两次延期实施、今年底到期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再延期实施至明年底。二是保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其他相关支持政策稳定,继续免征车船税和消费税。

  值得注意的是,8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环比下降0.05%。在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环节,付凌晖也多次提及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对经济观察网表示,这说明消费恢复仍比较疲软,加之下半年外需较大概率出现明显萎缩,因此稳消费仍将是下半年工作的重点。而稳消费的政策重点是稳市场主体,目前来看,从民营大厂外资大厂到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运营恢复情况仍不容乐观。下一步还需要更加精准施策。同时,能不能出台更为直接的稳消费、稳收入的政策也值得关注研究。

  全年经济走势

  在2021年GDP总量达114.4万亿元、同比增长8.1%的基础上,2022年的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了许多不确定因素。2021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提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2022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年GDP同比增长5.5%左右的目标,并提及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从已公布的GDP数据来看,2022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画出了一条漫长的N型增长曲线后,交出了上半年GDP同比增长2.5%、二季度GDP同比增长0.4%的成绩单。

  9月14日,惠誉评级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季度研报显示,受疫情以及房地产市场下滑等因素影响,预期2022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8%,2023年回升至4.5%,而2022年全球GDP预期将同比增长2.4%。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中国2022年的GDP增长预测下调至3.3%。

  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下来四个月的经济增长将成为影响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

  许博男表示,根据测算,以上半年经济增速2.5%计算,下半年需要完成8.1%的实际增速才能达到全年5.5%增速目标,鉴于7-8月的经济分项数据虽然恢复,但恢复程度仍然较弱,尤其是以地产投资和消费为甚,短期内经济正向预期不稳,在第三季度乃至第四季度内难言经济出现强势复苏势头。

  周景彤表示,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一是疫情的不确定性,这对企业投资、生产和居民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同时也会由于不确定性,间接影响经济主体的审慎态度和经营决策;其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总体预判,下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会好于上半年,将继续呈现弱复苏的态势。

  在张燕生来看,下半年经济增长的关键转折点可能在四季度。 “三季度经济增长总体会比二季度有所恢复,但恢复的态势仍比较弱,尤其7月份主要指标回落。但对于四季度我还是抱有一定的希望,预期全年GDP增速可能高于IMF的预测(3.3%)。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在有效的统筹兼顾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非经济因素干扰会减少,四季度的经济形势可能会变好,实现经济稳增长预期。”

稿件来源:经济观察网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