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工三十年:“车间制造”即将终结 自做品牌风起云涌
发表时间:2010-07-19    作者:张斌 发表评论

  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走向两极分化。

  一极即将终结“车间制造”,一极开始大量承接来自国内品牌的订单。

  在为外国企业做了30年的嫁衣之后,一部分企业开始走向产业链的两端,“车间”这一最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正在被这些企业所抛弃;而另一部分,刚刚走进这个行业的人们,在重复着上一代的工作——为老外贴牌生产的同时,也开启了为中国自己品牌的代工时代。

  “假如国内的品牌发展成熟起来之后这种局面会普遍出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客)说。

  消失的“车间”

  徐云旭偌大的办公室里,纯白色的欧式真皮沙发格外扎眼。

  沙发背后的墙壁上,悬挂着徐云旭身着各式服装的照片,她的工作是“生产时尚”。

  一时间,很难将对面这个穿着光鲜的女子与腾旭集团董事长的身份结合起来。她,有点儿过于年轻。

  徐云旭从17岁开始学做衣服,然后卖衣服,接国内订单,直接接外贸订单,再到创自己的品牌,十几年间,腾旭服饰从一个只有8个人的小作坊发展到占地68亩,拥有员工1200多人的企业。现在已经集研发、设计、销售等于一体,年生产服装达500万件,远销美国、意大利、法国等50多个国家市场。

  继续发展,徐云旭的目标并不是建厂房,扩大生产线,招收产业工人。恰恰相反,下一步她正在试图砍掉利润率最低的“车间”,向产业链的两端倾斜。

  徐云旭的“微笑计划”酝酿于金融危机之中。

  她自掏腰包,做了朋友眼中“傻子”才干的三件事:将投资1.5亿元、位于瓯海经济开发区腾旭工业园新建成的11层大厦挪作“公用”;花数千万元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和配套设施;服装企业入驻的租金每平方米每个月只要15元,仅为同类办公楼的四分之一。

  2009年,这个所有企业感觉岌岌可危,但求自保的365天,对于徐云旭来说,关键词只有一个——温州服装发展大厦。

  6次走出去,为发展大厦平台做推广;20次大型国内外贸易对接会,为温州服装企业搭建贸易平台;50次以上的研讨会,请各界人士为发展大厦出谋划策……

  一年中,“平台”变成了她的口头禅,所有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了瓯海经济开发区那座灰色的大楼上。

  徐云旭说:“温州3000家服装企业,70%都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企业普遍缺乏自主品牌,尤其是无法快速连通市场和研发。这个服装大厦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和产销优势,向产业链的两端发展。”

  “只有大家抱在一起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这是腾旭服饰一家难以完成的。”她说。

  危机之后,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又面临着新一轮的压力,成本上升、招工荒、人民币升值、国外市场仍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有的企业把“车间”西移。

  徐云旭表示,对于单纯的“制造”这一块,可以说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去想怎么办。“两端的事情做起来了,以后很可能会退出产业链的低端,逐渐让车间消失,制造这部分找别的企业来做。”

  “中国的沿海城市,像温州,周边的地价都涨到难以忍受的地步,工人工资也在节节攀升,制造这块儿的优势已经所剩无几了。”她说。

  现在腾旭服饰给外商代工的这部分已经基本都外包出去了,自己的品牌TRACE(翠丝)目前还是自己在做,也有了找国内工厂代工的打算。

  “到时车间制造这部分就完全不要了,把订单下给其他的工厂。”徐云旭说。

  和徐云旭一样,江苏南京一家服装企业也正在砍掉自己的车间。

  这是一家上世纪90年代初起家,纯做内销,品牌已经在国内小有知名度的企业。老板王先生说:“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发展的业务是店面拓展,直营店和加盟店争取在今年翻番。至于生产这块儿,现在已经大半都外包出去了,有的给国内贸易公司,有的直接下给工厂。”

  危机之后,外贸加工企业自做品牌风起云涌。

  王先生说:“部分企业肯定会成功,到时候代工厂会开始转向,为国内的牌子贴牌生产。现在为外商生产的利润也是越来越低,老外变得越来越精明,价格一压再压,生产成本却在逐年增加。”

  为中国企业代工

  有的人离开,有的人进来。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工厂亦是如此,一时间不会全部消失。

  南京的老何就是新进来的一位,他投资100多万新设了厂房,“我是个新手,没那么大的资金去做品牌,只能赚这个辛苦钱了。”老何面对代工生产越来越难做的质疑如此解释。

  老何说:“我做这个虽然不可能能像以前那些人一样发大财,但是一段时间内还是没问题的,因为在订单量上有一定的保障。可以国内、国外的单子一起接。”

  老何现在就给王先生的品牌在做代工,“给他做单子我的利润还有10%左右,因为熟了直接接单,他自己主要在销售环节去挣钱了,要是再通过国内贸易商转过来利润就要减少一半还多。”他说。

  老何是个给自己清楚定位的商人。

  温州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就强调,“转型也好、升级也好,都要因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而异,两者并非同时适合每个企业。”

  中国代工生产30年之后,企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态。

  以前,产业分工中上下游链条分设在地球的两端。随着中国第一批企业资本的积累和产业升级的逐步完成,这种分工也将在中国同一个区域内出现。

稿件来源:经济观察报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