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制造网络与中国制造困境:纺服企业需实现升级
发表时间:2010-08-13    作者:韩晶 发表评论

  悲惨增长:全球制造网络下中国制造的困境

  悲惨增长是指当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不但没有带来该国的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反而是降低了。我们以纺织业为例,说明嵌入全球制造网络的中国制造企业的困境。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承接纺织服装业第三次国际转移,纺织服装产品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产品。1994年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为202.3亿美元,2007年增加到1150.7亿美元,增加了约468.8%,平均年增长速度为14.3%。但在纺织服装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其平均单价却在不断下降,1994年纺织服装出口的平均实际价格是0.75美元,2007年下降到0.48美元,仅为原来的64%, 呈现出“悲惨增长”的典型特征。

  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平均单价的下降,从理论上分析可能由两方面的原因引起:一是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价格下降;二是在全球制造网络下被锁定在低端环节,价格成为最重要的竞争优势(310368,基金吧),而这种竞争优势又是最容易被复制的,因而在全球制造网络其他竞争者的威胁下必须要时刻保持这种竞争优势。事实上,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平均单价的下降主要是来自于第二个原因。纺织服装业2000年以后利润率稳定在5%以下,低于同期制造业6~8%的平均利润率,进入所谓的“微利”时期。而从平均工资来看,从1996年以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基本处于下降趋势,且降幅大于利润率的降幅,这说明出口价格下降的损失主要由产业工人承担。这些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加入俘获式GPN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正面临着收益分配状况的恶化,陷入了“悲惨增长”的境地。

  内忧外患: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桎梏

  普遍认为有四种不同层次的升级:工艺流程升级、产品升级、产业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对以上四种产业升级方式,众多研究表明其内部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普遍认为产业升级一般都依循从工艺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产业功能升级最后再到链条升级这一规律。全球制造网络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一般都处于OEM阶段,由OEM向着ODM甚至OBM的跨越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制造网络体系下地位的攀升。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积极进行着产业升级,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GPN中强大的买方势力

  GPN中强大买方势力来源于发达国家技术势力与市场力量的融合。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积累和足够规模的本土市场高端需求,成为世界新技术、新创意、新产品源发地和新需求市场的开拓者,由此对发展中国家形成了不对称的买方势力。GPN中买方势力对日益增长的非生产活动(即品牌、营销、产品开发、设计和对从属企业关系的协调)具有很强的掌控能力。领导性企业(即全球性买者)聚焦和投资于这些活动,并把其作为核心能力对待。为获取满足自己需要的供应商,国际购买商提供技术、合同安排、运输、结算、人力资源投入甚至是给予融资支持,这本身就是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产业集群以环节内升级的机会。但是这种投资与支持投入越大,购买商越不希望集群功能升级,毕竟增加竞争对手的同时需要另一笔投资去找到新的供应商。处于GPN中发包方的品牌厂商,就是横在试图实现功能升级的OEM企业面前的一条难以跨越的坎,OEM企业的功能转型必然会与之发生利益冲突。这样,国际购买商纷纷设置障碍。并且对OEM企业进行可信威胁:如果你不退回去,这个OEM订单我就交给别人去做了。在现有品牌厂商的“威胁”下,发展中国家目前很少有OEM企业能够真正跨越这一步。并且,OEM、ODM向OBM的升级跳跃,原来的代工者要取代发包者买主的地位,意味着原来的代工者要与先进企业在全球市场进行面对面的竞争较量。

  (二)发展中国家自身能力的缺失

  在OEA和OEM阶段,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主要能力是生产能力;而当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到ODM阶段,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主要能力将包括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法律能力;当发展中国家企业升级到OBM阶段,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主要能力将包括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法律能力、品牌管理能力等等。由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主要能力就是生产能力,在向价值链两端升级过程中面临的能力困境相当明显。当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试图开发自己的品牌,或者试图在美国和欧洲市场建立自己的营销管道时,由于受到资金积累能力和运作能力的限制,很难持续地坚持下去。OEM企业要从原来的生产制造企业,顺利完成品牌转型也会遇到非常大的管理能力的障碍,技术开发、品牌建设、渠道建立与售后服务等都会成为难以跨越的几道坎。同时,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都涉及到对隐含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仅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本,而且风险高、周转慢、回收期长,即学习速度慢。尤其是产品创新和品牌经营所需要的知识产权,要投入的费用都属于“沉淀性成本”,一旦投入失败不可能像有形资产投入那样可以正常的收回。这都使得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面临内力不足的窘境。

共 3 页: [1] [2] [3]

稿件来源:中国经济
第一纺织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本网专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第一纺织网所有,转载请注明“第一纺织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第一纺织网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站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涉及费用问题,需要删除“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martin@setways.com通知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相关资讯
  •  
  •  焦点新闻
网站背景 | 公司简介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产品与服务 | 信息定制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5 - 2014 www.webtex.cn, All Rights Reserved
企业营业执照认证: 沪ICP备10039135号